|
|
|
|
秦都区民间社火活动,统称“耍社火”,是城乡群众度佳节、庆丰收、自娱自乐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特别是每年春节期间,各村寨、各工厂的社火队伍涌上街头,竞相表演。境内社火以东南坊、西阳村的牛拉鼓,安村的梆绞舞、安谷的芯子、两寺渡的竹马最为著名。 牛拉鼓流行于渭滨、古渡等乡。至今,群众中仍然流传着“没有牛拉鼓,成不了社火”的说法。 牛拉鼓,因鼓大,非牛拉车载不可而得名。鼓面直径一般都在2米以上,鼓身描龙画凤,纹饰古朴,以寓吉祥之意。鼓槌形似棒槌,系着彩绸,擂起鼓来,声震二里之外,加上鼓手优美的舞姿,给人以雄放飘逸之感。声威雄壮,是牛拉鼓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体现了秦人粗犷豪放的气质。 牛拉鼓是鼓乐与舞蹈的结合,由锣鼓队与梆绞舞队组合表演。锣鼓队又由大鼓(即牛拉指挥鼓)、小鼓、大锣、小锣、螺号和铙钹组成,铙钹少则几十副,多则二三百副。随着鼓点的变换,百余副大铙同时高举,双手灵活翻腕,像一群金色的蝴蝶在阳光下翩翩起舞。鼓手的表演动作也很讲究,有点击、轮击、滚击、单抛槌、双抛槌、背抛槌,还有“童子拜佛”、“金鸡独立”、“回头望月”、“霸王背鞭”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牛拉鼓鼓谱繁多,多用“什样锦”或“社火鼓”,鼓头有“三起三落”、“杀鼓头”、“单惊鸣”和“千鼓头”4种,任鼓手灵活掌握,选取一种作为开场,转入“四环花样”中的某一环,如“单劈”、“单槌”、“单过桥”、“双铃”,再进入主调。主调是“千鼓番”和“四季节”。“千鼓番”运用很多,也是全曲的高潮,特点就是翻铙。“四季花”的特点是亮大锣,铙钹休息,起伏跌宕,轻重缓急,节奏鲜明,张弛有致。 牛拉鼓已遍及秦都城乡,尤以渭滨乡东南坊锣鼓队最负盛名。这支由农民组成的锣鼓队,曾为陕西省首届农民运动会、省第二届青少年运动会、省石头河截流庆功大会,为毛主席纪念堂送青松仪式等重要活动作过精彩表演。尤其是1989年国际旅游日和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开幕式,邀请他们赴西安演出,大为轰动,荣获大会“特别奖”。还被选入中日合拍大型环幕电影《万里长城》镜头。著名鼓手有渭滨乡东南坊农民余凯等。 梆绞舞是社火活动中的一种民间舞蹈。清末至民国年间流传于钓台乡马家寨及古渡乡安村一带,因主要道具是梆子和绞子(也叫札板)而得名。梆子是一种长方形带把的空心木块。绞子是两根长约70厘米、宽约5厘米的木板,顶端用带环的铁链相连,顶部饰以彩人。耍社火时,在锣鼓的伴奏下,持梆子和绞子的表演者,边舞蹈,边敲击前进。梆和绞可分为两队,人数不限,可男可女,根据编排,变换队形,相当灵活。梆绞舞已被市区专业舞蹈工作者加工整理搬上舞台,作为单独民间舞蹈演出,很有特色。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