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编志,始于明代。已知的兴平旧志共有10种,明代2种,清代6种,民国2种。 〔嘉靖〕《兴平县志》是兴平最早的志书,编修者章评,字斗阳,四川逐宁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为兴平知县。任职期间“政平刑轻,百废俱举。敦崇文教,以礼化人”。颇有政绩,后任葭州知州。兴平后人为了纪念他,立名宦祠祀之,还给他刻石绘像,嵌在旧县衙大堂墙壁上。(这块石碑现存大成殿收藏)。 章评修的《兴平县志》只有一卷,是当时他感慨兴平的地理、历史、人物多无典据。于是“稽册档,访绅耆”而创修的。后世志书记载“兴平有志,始于章评”。肯定了他对兴平编志方面的功绩,章评志中记载了兴平的建置、户口、人物、田赋等项。遗憾的是这部县志现已失传了。 〔隆庆〕《兴平续志》一卷,成于明隆庆年间(1569年),编纂者姓名不详。续志分文类、诗类两大类,似为章志之续,文类中编入了《重勒颜鲁公书多宝塔记》等碑文22篇;诗类记载了章评等人题咏兴平、茂陵、马嵬的诗作。北京图书馆藏有隆庆年间刻本。(残)。 〔顺治〕《兴平县志》八卷,修于顺治十六年(1659),纂修者徐开熙,字禾水,浙江嘉兴人,顺治十四年(1657)任兴平知县。在任期间他“考风俗,稽文物,审民情,阅旧志,修文庙,社学,筑城垣,兴水利,美政颇多”。他与典史洪廷献开凿永济泉以灌田,人称徐洪泉,还为城内保宁寺捐立义学,徐开熙重视编志,他认为修志是“当事者之责也”。加上当时距章评修志又过了百余年,“典章之盛,人物层出,必须修志法今而传世”。于是便组织人纂修了《兴平县志》。 徐志前附有县城、县治、茂陵及里镇图等七幅,图后有太卜寺少卿秦祖禳,赵吁俊和徐开熙序文各一篇。后有刘时麟跋,志书分地理、建置、礼制、官守、人才、选举、食货、艺文八卷,现北京图书馆藏有顺治十六年刻本(残),上海图书馆藏有胶卷。 〔乾隆〕胡本《兴平县志》八卷,修于乾隆元年(1736),编修者胡蛟龄,字霖九,泾阳人,有才略。一到任就先读旧志,并打算“因端旧本,征之文献,重加采辑,以存一邑之故。”适逢雍正十年,孝廉刘大年,明经程宣邑,庠生杨如龙请修新志书,于是经商榷,以“旧志为经,分门别类”辑续增修而成,他在任期间,“恤穷独民,兴办学校,政绩颇著”。志首有陕西西安等处承宣布政使程仁圻、徐开熙、赵廷亮序文及胡蛟龄自序共四篇。胡蛟龄在序中写道:“……每一披阅辄复心气悸动,赧然增愧,后之君子倘谅其成志之艰,而删除剪截,详加是正,辑续增修,使一邑之掌故得以存而不泯,是则余之幸,亦非独余一人之幸也”。由此可见他对编志的谨慎态度。序后附县境、县城、县治、学富全景图四幅。志书中设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礼制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艺文志共八卷。胡志有乾隆元年刻本,收藏单位较多。 〔乾隆〕顾本《兴平县志》,是清乾隆年间知县顾声雷与舍人张埙纂修。顾声雷,字震苍,江苏元和县人。上任后,他“考金石陵墓,并请张埙广询精核,纂言纪事”,编成了二十五卷《兴平县志》。这部县志内容丰富,所以世称详瞻,受到了陕西巡抚毕沅的称赞。 这部志书前有兵部侍郎、陕西巡抚毕沅题序。知县顾声雷的自序,全志共分地理、赋役、建设、职官、选举、旧迹、陵墓、金石、世系、窦氏传、马氏传、班氏传、烈传、循史、文学、货殖、逸人、方外传、拟传、侨人传、后妃烈女传、烈女拟传、谄佞庵人传,附旧序并图二十五卷。 现存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和光绪三年(1877)刻本。 〔光绪〕《兴平士女续志》三卷,王权修,张垌纂。王权,字心如,甘肃优羌人,同治十三年(1874)任兴平知县,志载他上任后。“为武侯之治,为政尚严而实惠”。当他看到顾声雷志已百有余年。志书“散失颇多”,需要整理,他认为“建置、治革、田赋、古迹仅资掌故,而人物为风俗教化之所关”,乃分忠节、孝义、文学、烈女类,和邑士举人张垌等,分途采访。先后报局汇详,旌表者男女2361人,编修成《兴平县士女续志》。 这部县志中宣扬忠孝节义,大量载入“贞节烈女传”。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