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县民间锣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旧时,以自然村为单位,按人力、物力组织锣鼓队。现在,人们可以协作,互相配合,几个村,甚或以乡、县为单位,抽调精干人才,组织几百人乃至千人的锣鼓队。锣鼓队的表演者以活泼、灵巧、潇洒的青年男女居多。旧时,表演者头上要包虎抱头白毛巾,穿对门襟白大褂,腰缠蓝布腰带。现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民间锣鼓队的服装有了新的发展。表演者往往头扎红(黄、绿、蓝)布巾,身穿青一色全副古代武士装,白手套,威武豪壮,强悍有力。鼓是直径1至2米用牛皮制作的大鼓。鼓脊木制,红漆涂底,雕画全龙,张牙舞爪。锣、钗全是响铜制作,质地纯净,音色明亮。锣棰、鼓棰头上包着红绸子,大钗上也拴上红绸子。车拉大鼓,鼓手擂动鼓棰,上下左右交叉来回盘旋,或在头顶上挥舞,宛如游蛇流星。大钗一张一合,铜锣举过头顶,鼓棰、锣棰上的红绸子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圆弧,如火龙飞舞,似火焰猛燃,令观众眼花缭乱。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返,铿锵有声,十分壮观。 锣鼓产生于民间,由单鼓、双锣、多钗发展到百面锣鼓、上百副大钗、常用于逢年过节、喜庆集会活动,以渲染热烈欢腾的气氛。它往往与民间社火融为一体,成为社火的仪仗队和先导,走村串堡,进城赶会,所到之处,鞭炮齐鸣,观众夹道欢迎。 锣鼓的鼓谱纷繁,刚柔相济。城关地区的“风搅雪”,史德镇地区的“百凤朝阳”,都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锣鼓分布极广,村社都有。1994年元宵节,烟霞乡400人组成的锣鼓队在全县锣鼓大赛中一举夺魁,夺得《锣鼓王》的贵冠。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