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明代以来,渭南县曾经八次修志。其中明代3次,清代5次。最早为明嘉靖二十年(1541),最晚为清光绪十七年(1891)。民国时期,只是在二十一年(1932)五月把清光绪十八年(1892)焦联甲所编的《新续渭南县志》重印了一下。这8部县志,较为真实地记载了本县的历史沿革、山川地理、风俗习惯、文化遗产,自然灾害等史料,编写体例愈来愈细密,但是,普遍存在着阶级和历史的局限:重人文,轻经济;重达官显宦,轻劳动群众;还有将农民起义军诬为匪盗,为毒害妇女的节烈行为唱赞歌,用迷信观点记述自然现象等糟粕。 第一部:明嘉靖二十年(1541),南大吉撰,名为《渭南志》。现仅在上海图书馆藏有手抄本。 这部县志,最初是由南大吉的父亲南金(号渭阳父)编写的。南金费了三年时间,未成而卒。临死时,他流泪把未竟之业托给长子南大吉。时南大吉任绍兴知府,无暇顾及。嘉靖五年(1526),南大吉因与当朝权贵不合,罢官回乡,在湭西书院(今六姑泉址)讲学。嘉靖二十年(1541),陕西普遍修志,渭南知县辛万钧请南大吉撰《渭南志》。南大吉即在父亲遗稿的基础上,偕弟子“旁搜博考,包罗兼括”、“分类校勘”,历时三月,于当年秋天纂成。南的学生,巡抚河南佥都御史李宗枢为之作序。这部志书,上溯秦汉以往,下至嘉靖18年(1540)。有图2卷(诸图上、下)、表4卷(易置、官师、户口、选举、恩例)、考5卷(封域、建置、风土、祠祀上、下)、传7卷(官职、迁寓、人物、列女、杂记、叙传).共18卷、21篇。李宗枢称之为“实录”,誉南“有良史之才”。 第二部:明万历十八年(1590),南轩撰,名《续渭南县志》。已佚。 南大吉死后,其弟南逢吉,立志要续写《渭南志》,但因年老,力不从心,遘嘱托儿子、山东布政司左参议南轩。南轩也因政务繁忙,无暇动手,直到二十多年后致仕回乡,知县张士隆请他时才着手续编,但未完成。万历十五年(1587),崔邦亮任渭南知县,全县饥荒,民不聊生。崔忙于缓解灾情,无力顾及此事。后连续两年丰收,崔又请南轩续修。万历十八年(1590),南轩编成《续渭南县志》。山西按察司副使薛腾蛟、南京吏部尚书孙玮,以及崔邦亮和南轩本人都写有序言。这部续志,经多方查考,迄今未见。仅据现存各序得知,分12卷,包括封域、建置、祠祀、食货、官师、人物、选举表。其中把“食贷”专门立卷,记叙田赋等。崔邦亮赞其“简而尽,质而有文”。 第三部:明天启元年(1621)南师仲撰,名为《增订渭南县志》。现仅北京图书馆有藏本。 南轩完成《续渭南县志》后,曾向三子南师仲说:30年以后,时代景象不同,需再续修《渭南志》。彼时知县物色执笔人,会选你的。南师仲答应续修。万历廿三年(1595)南师仲中进士。后仕至南京礼部尚书,遭诬告,罢官回乡。万历四十六年(1618),知县杨新期请其续修《渭南志》。南师仲虽然答应,但一病几月,不久杨新期又陞任御史离渭。知县徐吉到任,于天启元年(1621)二月到八月,以南师仲为主笔,“遍历岩谷,咨访父老,质勘同异”,完成《增订渭南县志》。徐吉、南师仲、南京户部尚书南企仲(师仲堂弟)、光禄少卿史记事有序。这部志设封域志、建置志、祠祀志、食货志、官师志(2)、人物志(5)、节义志、选举志、迁寓志、纪事志、艺文志,共16卷。南师仲参照前两志,取长补短,另行加工,写成当时较为完备的新体,且注重取材的真实性和资治等作用。“灼有故实可据者,书之,”,“诸修建碑记,有关祀典、风化之大者,书之”(《增订渭南县志·例图》)。比前两志是明显的进展,另据清顺治年间朱可衧《续增渭南县志·史记事传》载,约在南师仲编志的同时,史记事曾撰《渭南志》,但他处无载,无法查寻,恐已散失。 第四部:清顺治十三年(1656),朱可衧撰《续增渭南县志》北京图书馆有藏本。 顺治十三年(1656),知县尚九迁考虑《增订渭南县志》已经三十多年,该入县志的若不记载,将会失传,遂请曾任上谷县丞的邑人朱可衧(号鸿洲)继续编纂。时朱年近八旬,尚九迁将任兵科给事中,连连督催朱日夜加赶,匆匆成书,是为《续增渭南县志》。同年,继任知县陆赞奇,以为有不少缺、漏、谬误,又请朱可衧继续加工,于当年完成付印。朱两次编修的《渭南县志》,现在仅找到第二次编修本,有尚九迁、朱可衧、陆赞奇、王鸣灿(教谕)、方从圣(训导)的序。其卷目结构,完全承袭南师仲的《增订渭南县志》,只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第五部:清雍正十年(1732),岳冠华撰《渭南县志》。陕西省图书馆有藏本。 雍正六年(1728),举人岳冠华(字子宾)任渭南知县,他到任第二年,雍正颁发了各省志采录人物事迹一些问题的上谕及各州县志书每60年一修的规定。岳遂亲自动手,“加意采访,广为搜罗”,于雍正十年(1732)夏,完成《渭南县志》。有右赞善钱陈群、陕西布政使沈青崖、西安知府王绍文及岳冠华作序。这部县志分12纲(舆图志、舆地志、建置志、食货志、职官志、祠祀志、政教志、选举志、人物志、节烈志、艺文志、杂志)97目。以往各志把诗文附有关建置和名胜之下;岳志将其抽出,汇为3卷《艺文志》。以往各志的《人物传》以朝代先后为序排列;岳志则分为勋烈、名臣、宦业、儒林、文苑、武功、忠节、孝义、笃行、外戚、隐逸、迁寓、方技等类记述。钱陈群赞为“考据详赡,不渗不支、不冗不凿,诚征信之书也。” 第六部: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汪以诚撰《渭南县志》。陕西师大图书馆和渭南县志办公室有藏本。 乾隆四十一年(1776)七月,陕西巡抚毕沅奏请编纂郡志,蒙允。即下令陕西各郡县编修。当时,耀州知事张凤鸣代理知县,曾收集部分资料,却未成书。次年,举人汪以诚任渭南知县,“累饬本邑绅士,广为采辑;延请淹雅之士,相于商榷而为编纂焉。”四十三年(1778),完成付印,为《渭南县志》。毕沅和汪以诚作序。全志分:地形考、旧迹考、坛庙祠宇院观考、冢墓考、建置考、赋役考、历代著闻人考、本朝著闻人考、节烈妇人考、选举考、守令丞尉簿史考、修志源流考、杂考、绘图考、共14卷。这部县志语言简洁,出处明确。有的记载引古籍说明。毕沅序中说:“甄录繁多,文成简要;于古不背,于今实详”。 第七部:清道光八年(1828),何耿绳撰《重辑渭南县志》。陕西师大图书馆和渭南县档案馆有藏本。 道光六年(1826),山西灵石县进士何耿绳任渭南知县。时值新疆张格尔叛乱,渭南地妯交通要道,羽书络绎,往来频繁,应接不暇。道光八年(1828),叛乱平息,庄稼丰收,社会较为安定。何耿绳因县志失修已达50年,若不搜集编纂,文献将会散失。当时,著名文学家姚鼐的儿子姚庚甫(字明府)来渭南。何耿绳请他参予,于当年年底完成,道光九年(1829)正月印出,是为《重辑渭南县志》。何耿绳写序。此志有图1卷(县境总图、县城图、神川乡图、石泉乡图、下渭乡图、仕原乡图、宋县境图、古迹图——湭东、湭西、渭水、渭北。)、表1卷(沿革,职官、裁官;选举——科第、贡监、吏、考7卷(建置,税赋,祠祀、陵墓,古迹、金石,寺观,祲祥,杂志)、传9卷(官师,乡贤,忠孝,宦业,文苑,笃行,外戚,艺术,节烈),共18卷。何耿绳删除汪志中录用《西阳杂俎》等处荒诞不经者,辨析了以往各志中附会风雅的内容. 第八部:清光绪十八年(1892),焦联甲撰《新续渭南县志》。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陕西师大图书馆和渭南县档案馆均有收藏。 清朝后期,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光绪初年又遭大旱,呈尸遍野。到十四年(1888),战火、灾荒创伤逐渐消除,社会相对安定。渭南知县徐一鹤因旧志在战火中损失无几,且距上次修志近60年,于是委托曾任户部福建司员外郎的本县举人焦联甲续编。但未开展,徐即卸任。以后知县王兆庆、赵嘉肇相继催促纂修,均未完成。十七年(1891)二月,山东历城县严书麟(字少云)代理渭南知县,焦联甲续修的县志渐次成稿,加上严常督催,不久全部脱稿。焦联甲曾带上稿子去朝邑县,请曾任过枢密大臣的阎丹初(字敬铭)修改。阎定稿后,于光绪十八年(1892)正月刊印,为《新续渭南县志》。全书分:舆图志、舆地志、建置志、祠祀志、食货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节烈志、艺文志、杂志、修志源流,共12卷(12纲,100目)。阎丹初、严书麟和焦联甲都有序。焦联甲在编纂中曾参照以往各志,取其所长,弃其所短,重新镕裁,成为新体,是以往各志集大成者。所以焦志体例及纲目设置,均较前合理、完整,且又继承前志重视农业、水利的传统,将渠道通塞、源泉盈涸等情况,都加以记载;又继承前志“食货,民之大命”的观点,对户口、田赋、税粮、差役等情况,记载较详;保留南、朱、岳志中各卷精辟的附论;继承了何志文字简明的优点。 1987年出版的新编《渭南县志》为本县修志史上的第九部。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