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面锣鼓”兴起于南原城北村,是旧时该村“三社”(东华社、南金社、西城社)的鼓乐,所以又名“城北锣鼓”。清乾隆年间,城北村徐乾元、樊典将古时的鼓式改编定型为现有的四种打法:《打五元》、《五子夺魁》、《狗嘶咬》、《老锣鼓》。“百面锣鼓”是每年元宵佳节时,“三社”为庆五谷丰登而大摆社火时的专用节目。社牌上写的“田家自有乐”、“农民鼓舞春”是其宗旨的自白。民国24年(1935),城北人因喜遇丰年,大闹社火,观众达万人。1950年元旦,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三社”又联合演出了百面锣鼓。此后,每逢过节或有重大庆典皆有百面锣鼓演出。1982年,电影《追索》在韩拍摄,百面锣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摄入了镜头。 百面锣鼓声势雄壮,阵容宏伟。一面大鼓居中,4面小鼓环列,40面大锣、40面铙钹分列左右,两名指挥人手持摇杆指挥,一旦敲起,节奏分明,鼓乐喧天,气势磅礴,声闻数十里。群众编口诀道:“百面锣,随大鼓,铙钹隔,手锣补,看花梢,数小鼓,看气势,象猛虎。”百面锣鼓传达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反映了群众欢腾的情绪。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