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学 解放后,韩城籍的专业作家有杜鹏程、李晓白、王槐蔚、鱼文诗、毋致等。杜鹏程发表的长编小说《保卫延安》,李晓白创作的叙事长诗《石头歌》,王槐蔚创作的新编历史剧《丰乐园》,鱼文诗创作的新编历史剧《冼夫人》,毋致创作的现代眉户剧《杏花村》等,这些作品在陕西文坛和戏剧界均产生过很大影响,同时,他们多次亲临韩城辅导,对韩城的业余文学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韩城的业余文学创作队伍,在1956年前最多时曾达到100多人。1957年后,每况愈下,到1975年仅有10余人。1978年开始,业余作者又逐渐增加,到1986年底已超过300人。为了提高业余作者的创作水平,市文化馆共举办文学干部集体辅导班8次,听课人数达1300人次。同时8次邀请杜鹏程、王汶石、胡采、马家骏等近30位作家、诗人来韩讲学,听讲人数达1500人次。从1979年起,县文化馆把油印的《韩城文艺》改为铅印出版,发行16期后停刊。1984年《韩城文艺》改名《龙门》复刊,两期后又停刊。1986年《龙门》季刊发行了一期后,改名《龙门文化报》继续发行。1989年,本市的业余文学创作队伍己发展到500人。 70年代,韩城的业余文学创作有了新的发展。刘世忠的诗《山》在《延河》发表,陈文野的散文《龙门今昔》在《陕西日报》刊登,阎义民的小说《新年》在《西安晚报》刊登,这是起步的标志。80年代,韩城的业余文学创作开始繁荣。诗歌创作者有陈文野、冯骁、张艳玲、贾建新,常元龙、薛民强等人,小说创作有肖建国、任煜、薛民强等人,散文有陈文野、孙新科、张天恩、程清彦、吉春等人。陈文野的诗作《零点,我走向矿井》、《天轮》,冯骁的诗作《干杯,为我们的十六岁》、《太阳,我与你在同一时刻》,常元龙的诗作《昙花》、《枣花》,张艳玲的诗作《枫叶》、《小巷》,可作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代表。在小说创作上,肖建国先后在《延河》发表了《那条路,有多少梦幻和希望》、《这里有矿藏》、《黑色的台阶》、《雷电》等,讴歌了煤炭工人的辛勤劳动。薛民强发表了《小王和小赵》、《处女作发表以后》,抒写了新一代青年人的理想和追求。散文创作中,陈文野先后写了《通向矿井的路》、《洗煤厂,给了我沉思》、《司马太史祠抒怀》等,他着力抒写的是煤矿工人的豪迈胸怀。1986年,韩城业余作者在地、省、中央级报刊上发表的作品达286篇,约百万余字。 1982年,全国民间文学大普查后,韩城的民间文学创作丰富多彩。由史鉴、贾俊山、任煜、程清彦、常元龙、张天恩搜集的《史阙疑故事》成书后,影响较大,其中30多个故事在省地报刊上发表。业余作者史鉴,自1982年发表民间故事《花大姐》后,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龙门神话》、《汉字的传说》、《宗公断案清如水》、《大红袍花椒的传说》、《两西会馆》等各类作品102篇。《龙门神话》在1983年6月由《群众艺术》刊发后,荣获陕西省文学艺术开拓二等奖。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司马迁的许多传说流传民间。县文化馆干部徐谦夫整理的5篇司马迁传说故事,1984年在《韩城民间文学选》中刊出,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后来,徐谦夫对司马迁的传说故事又进一步搜集整理,充实提高,共整理成传说40篇,20多万字,编辑成《司马迁的传说》一书,由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1989年,在全国民间文学作品评奖中,该书荣获三等奖。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