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清朝中期,时腔由大荔流入本县,与老腔成为姐妹戏。时腔唱腔细微幽雅,婉转缠绵,清新柔腻,典雅通俗。剧目计有200余本(折),其中以李十三的十大本(即《香莲佩》、《春秋配》、《十王庙》、《玉燕钗》、《白玉钿》、《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火焰驹》、《青素庵》)为经常上演剧目。其他写才子佳人和社会风情戏如《虎皮传》、《梅花簪》、《红叶诗》等戏较多;写袍笏盛衰,忠臣义士,叱奸骂谗的历史戏如《范睢相秦》、《忠义侠》、《八义图》等戏亦为数不少。其词藻典雅瑰丽,韵辙和谐,文句耐人寻味。有的唱词为三、五、七句,由单句落板,此为时腔特有的唱法。不仅广大群众热爱,亦有知识分子嗜好入迷。 华阴时腔艺人,辛亥革命前后“三娃”即甲娃、来娃、安胜娃等享有盛名,红遍同、朝、二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华阴时腔一度衰落。 新中国建立后,时腔戏欣欣向荣,本县革新皮影社排演了现代戏《穷人恨》、《白毛女》等剧目。1956年参加陕西省木偶皮影会演,大会会刊对华阴时腔皮影艺术给予了较高评价。著名老艺人史长才、王平安、段转窝被称为“华阴三杰”。1965年以后,华阴时腔艺人各自组班,当时有杨护国、杨兴耀、赵双掌、刘德娃4个班。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