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民间舞蹈 本县民间舞蹈大体分两种类型:一是舞姿明显逼真,形象生动优美,器乐伴奏紧奏,如:狮舞、彩莲船、跑竹马、跑毛驴、打连钱、踩高跷、玩蚌壳、打薅锄把、抬灯官等;二是没有明显舞姿,没有严格伴奏,常伴以说唱形式出现,近似戏剧表演形式。如道士开路、打绕棺、游地狱、破血湖池、行乡求雨以及端公招魂、打解结、打保护、庆财神、庆媒山、庆星公等。后者属风俗祭祀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减少,有些项目已经消失。1986年,文化馆文艺辅导组就此项艺术遗产进行挖掘和整理,编印出《岚皋民间舞蹈简介》、《岚皋民歌舞蹈集成》。负责编辑的舞蹈干部程和艺,被中国舞蹈家协会民间舞蹈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狮舞 俗称耍狮子。狮头用竹篾和铁丝扎成,糊纸涂色,额上贴一“王”字(兽中之王的意思),并在头上装九个包。狮皮及四肢用苎麻或龙须草编结而成,染色呈毛状。耍时一人掌头一人摆尾,另一人手握绣球在前引导。在锣鼓伴奏中,模拟狮子生活习性,或扑、纵、奔、跳、吼,或舔毛、搔痒、打滚。难度较大是摆阵,如姜子牙钓鱼、天鹅抱蛋、魁星点斗、犀牛望月、单双八卦、翻天印等,表演者具有一定武功。在普遍散场表演过程中,观众可放花筒烧狮,此时紧锣密鼓,狮子狂舞,烟花飞溅,五彩缤纷。每玩一家,告别时朗诵贺词,名为喝彩,以示谢意。狮舞流传甚广,全县城乡均有。 彩莲船 又称彩船。船体用竹篾绑扎,基本造型与陕南木船相似,但经过艺术装点,非常精巧美观。表演原只需三人,即撑船艄公、坐船娘子、帮船摇婆子。可演可唱,演唱结合,皆需锣鼓伴奉。歌曲有一定调式,故称歌词为花鼓词,曲调为花鼓调,民间统称花鼓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表演形式不断革新,帮船多至四人或八人,有的还配有大头娃。由于彩莲船集歌舞、表演和工艺、喜庆于一身,是本县各地春节活动必备节目。 跑竹马 用竹篾编成马身,背部留一方孔,表演者身居孔中,用绳将竹马系于腰间,马腿根部用布作围。此活动多是表演古代教场练兵情景。表演者为一位教官和大队兵勇,其中一名充当旗手,所有登场人物按照扮演身份着古装。表演时,旗手随教官前后举旗指挥马队,教官挥响鞭指引马队,排演各种阵图和武打动作。结束时,教官一声吆喝,引兵退场。在表演过程中,除武打动作外,出场、过场和变换队形,一律配合锣声鼓点踏着碎步行走,并按锣鼓节奏口发“喂!喂!喂!喂!”叫声。跑竹马多流行城关、佐龙、民主、官元一带。 跑毛驴 毛驴制作与竹马相似,只是外形不同。表演时,一人骑驴,一人牵驴,多反映夫妻回娘家、老俩口走亲戚、逛集市等生活内容。并根据驴的习性表演一些逗趣细节,如卧驴不起、驴撒欢、上下坡、过河等。跑毛驴只在少数地区流行,多出现在大道河一带。 踩高跷 属难度较大的舞蹈活动。表演时双脚缚上木腿,木腿装有脚踏板,高3~6尺,表演者装扮成各种戏剧角色,使出多般舞蹈特技,有扭、跳、扑、摇、打旋、奔跑、劈叉、单踢腿等。此活动多在城关、佐龙、石门、民主、官元一带流行。 蚌壳舞 俗称鸳鸯啄蚌壳。三人合舞,以古代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为表演内容,其道具均用篾扎纸糊,表演时锣鼓伴奏。流行于城关、民主、石门、官元等地。 锄把对打 是农民在工地歇火时的一种娱乐活动。两人对面站立,随着歌声节奏,各自举锄把点地起打,然后对打、交叉而打。甲进乙退,乙进甲退,不断交换位置。一边打一边唱,歌词以民歌、山歌为主,也有农谚或韵白句等。此项活动官元最为流行,佐龙、民主次之。 打连钱 又名连钱舞、打钱棍。由四川传入,唱腔吐字皆具四川特色。道具用三尺左右竹棍,两头各钻三个小孔,每孔穿铜钱数枚,表演者舞动连枪,有节奏地在肩、臂、掌、腿部敲打,棍头和铜钱相击,发出悦耳音响。人数不限,单舞、双舞、群舞均可,县境各地均流行。 灯官 灯官属民间滑稽舞蹈艺术,表现内容多是讽刺旧时赃官的。丑角灯官反穿皮袄,头戴安有红缨和圆镜帽子,手拿吊有烟荷包的长烟袋,跨在两人抬软竹竿上,随身三人跟班。其中一人用扁担挑夜壶一个,草鞋一只,二人各扛扫帚一把,另有衙役举“回避”“肃静”之类牌子,锣鼓开道。灯官流行城关、佐龙等地。 秧歌舞 岚皋解放时,由解放军和随军工作队传入。50年代初期形成高潮,一般在庆贺胜利或节日期间举行。男女老少组成庞大队伍,边歌边舞,十分热闹。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