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旬阳“曲子”与汉中、安康流行之“俗曲”同出一系。清代中叶,已很盛行。浪迹江湖的民间艺人把受当地人们喜爱的民间小调,根据演唱内容需要,配套成形,使其成为能够演唱具有故事情节词文的说唱音乐。加上伴奏乐器(三弦、月琴、扬琴、二胡、笛子、竹板、小碟、碰铃等),在茶馆、酒肆里演出。由于这种形式清雅秀丽,颇受文人墨客和一些官绅名流欢迎。文人雅士也常以此举为乐,在年节假日,三四人作合,弹三弦,打小碟,唱小曲,抒怀助兴。为别于伶优艺人,他们不谓“唱”曲子,而谓“念”曲子,着力于“诵、咏”,以示高雅。久日相沿,推而广之,唱(念)“曲子”就成了雅俗共赏的文化娱乐形式。 流行于旬阳的“曲子”,唱腔分“月背调”和“正弓调”两类。“月背调”又称“大调”,是曲牌联缀体,有曲牌七十多支。唱段多以“月头”起唱,“月尾”结束,中间插有“背弓”、“背尾”、“慢诉”、“紧诉”、“三朵花”、“银纽丝”、“雪花飘”等。正弓调是以一曲叠唱昌多段歌词来演唱叙事或抒情的小段。正弓调又称“小调”,多是借用民歌中的小调,曲牌名称也是以小调歌词的内容来标题。如“小四景”、“放风筝”、“忆我郎”、“长夜欢”等。旬阳“曲子”的主要曲目有《秦琼观阵》、《贤士叹汉》、《挡曹》、《烤红》、《闺怨》等。六十年代中,旬阳剧团音乐工作者,经过搜集整理,试图将其发展成一种地方戏曲种类,演出了旬阳曲子戏《两块六》,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另外在业余文艺演出中,经常以“旬阳曲子坐唱”的形式,演唱新人新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