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唢呐、锣鼓是旬阳民间吹打乐器的主要演奏形式。 唢呐演奏,旬阳俗称“吹喇叭”,把演奏者称为“吹鼓手”。清末以前的封建官府在迎来送往、春祀秋报等礼仪活动中,均由职业鼓乐班子演奏传统乐曲。地方士绅和有钱人家的婚丧喜庆也用唢呐演奏。此时的“俗乐”演奏班社,笙、箫、笛、管样样齐全。民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封建礼教渐衰,比较齐全的班社陆续解体,由职业性过渡到半职业性,乐器也由多样变为单一。笙、箫等乐器由一支或两支唢呐代替。演奏形式也多是群众性的。演奏内容除了少数传统曲牌外,大都是一些民间小调和民间戏曲中的唱段仿奏(或叫“卡戏”)。建国后,演奏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但在城乡丧葬仪式中,还程度不同的保留着传统色彩,特别是在出殡前一夜,除了“打太司”(唱孝歌)之外,还要“打牌鼓”以示后辈人对死者的孝敬和悼念。乃至在乡村中为老年人祝寿庆诞,新屋落成,乔迁之喜,添丁加岁,都要“过事”,亲友乡邻提兜携包,送菜授礼,恭喜助兴,主人家大开筵席,请鼓乐班演奏一番。八十年代以来,民间业余“吹鼓手”有增无减。 旬阳民间“吹唢呐”、“敲锣鼓”,就其特色可分东路、北路两个色彩区。北路所用唢呐大都是“寸杆子”(即唢呐之杆长不超过一尺),多是九寸。其筒音较高,一般是F、#F和C三种,演奏曲牌多是传统的礼仪乐曲。古朴典雅,技法上大多讲究“挂音”(即以气口急吹,出现尖硬的超高音),音调高吭明亮,比较有影响的艺人有张坪的吴宝善,枫树的李宏富,大岭的方传录,康坪的谢启俭、谢财旺,甘溪的杨子顺等。东路的唢呐大都用“尺杆子”(杆长一尺一寸至一尺二寸),筒音较低,一般是F、E或D三种。演奏曲牌多是民间戏曲(七岔、八岔、花鼓子)和说唱的仿吹,还有民间小调的变奏。在演奏的形式上,多以“牌鼓”为主,讲究与锣鼓敲打的配合,曲调多平缓柔和,风格和曲目上多受湖北和河南民间音乐的影响。1984年旬阳县文化馆编印的《旬阳县民间器乐曲集成》共收集有唢呐曲牌120首,套曲(即“牌鼓”)1套,锣鼓经6首。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