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民间舞蹈分民间社火和祭祀求神两种类型。 彩莲船 亦称船灯。竹篾扎架,彩纸彩绘点缀而成,也是民间工艺美术品,给观众以美的欣赏。“船心”坐船人,身着彩衣彩裤,以红色为佳,扮作小姐;“太公”撑船人,身着劳动服系腰带,头戴草帽,脚穿草鞋,手执篙。船尾有太公婆扮作丑旦,两侧陪船丫环2~4人。随船的行动舞蹈。 伴随锣鼓等打击乐器的节奏,做解缆绳离码头、上滩、绕旋涡、跑滩、荡慢水等动作,船行浅水,船身落地,形被泥沙所阻,滞留不动,谓之卧滩。太公连忙前后推,船身不动,继之背扛船尾,随着乐器节奏的由慢到快,船身晃荡逐渐加速。最后离开浅水,顺势急骤直下,如箭之离弦,谓之跑滩。其基本步伐是圆场碎步或十字花步。当船行至缓慢平滩时,太公将篙往船头一点,船儿则缓行慢进,前后摇晃,锣鼓转板,花鼓子、八岔、小调随之开唱。演唱水平和整体舞蹈动作颇能吸引观众;其稳、快、轻、飘等技艺尤博观众赞赏。此舞至今盛行全县。 狮子舞 狮头用篾扎架,糊纸着色,狮皮用布里麻丝扎成与狮头联结,夜间活动。扮演者头、尾各一人,动作、步伐协调,形成整体。引狮郎手擎篾制红绣球,进行逗、引、驯、导。狮舞主要用搓步和行进步,多以表演蹭痒、梳毛、舐尾、打滚、抖毛、爬卧、喘气、逗球、戏耍等狮的生活习性和特征,体现狮子的温顺、沉稳、可爱的形象。盛行全县。 龙灯舞 民间大型舞蹈项目。龙体用篾扎架,糊白纸,绘龙鳞,内燃油捻,夜间活动。龙体分龙头、龙身、龙尾,节数不一,多为单数。从头至尾每节用竿撑起,用红布连成整体。根据龙鳞着色可分青龙、金龙、白龙、赤龙等。表演者系身强力壮青年,一武生手执长竿顶着篾制的宝珠,引龙变换姿势,舞龙人一人一节,仿龙蠕动特点,表演翻身、打滚、盘旋、缠柱、抢宝、波浪游行等动作。在紧锣密鼓中强烈运动,大有腾云驾雾、翻江倒海之势。因龙舞激烈,常备演员两班,人换龙舞不停。解放前流行曾家、钟宝等地,解放后流行石砦、钟宝等地。 跑竹马 竹马篾扎、纸糊、着色而成,分前后两段,分别系于演员腰间,下方围黑布以遮演员腿脚,马颈系铃,内明蜡烛,夜间活动。演员多系童男幼女,马队均为10人以上,偶数出现。表演时,由一牧童吹口哨,手舞马鞭,指挥马队在广场用碎步小跑,队形变换多用挽花子、穿棱子、倒卷帘、蛇蜕皮、太极图、剪子、急步、慢步等舞蹈动作。行动统一,步调一致,秩序井然,间歇演唱几首歌子。此舞60年代以前盛行钟宝、曾家、石砦地区,后少见。 玩蚌壳 形象地表演“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寓言故事,夜间活动。扮蚌者梳古装丫环头,着淡绿或红色彩衣,身背篾扎、纸糊色绘的蚌贝两扇。贝内染肉红色,贝沿镶一圈彩绸。扮者两手握贝张合自如,或弯腰碎步、踏步、交叉搓步和蚌游动水中,或屈膝踏步、张贝露体晒太阳。扮鹭者身着白色衣裤,裹绑腿,肩披白翼,头戴鹭头帽,以踮步、交叉搓步为主。渔翁头戴草帽、挎笆篓、穿草鞋、提渔网,以交叉搓步为最多。 蚌在民乐声中出场,谨慎地绕场一周,观无动静,张贝晒太阳;渔翁见蚌则持网小心捕之;蚌逃,并有意捉弄,翁屡捕不就。蓦然,前来一鹭,翁计上心头,暗窥之。蚌见翁去,大胆晒太阳。鹭见蚌则啄之,蚌还击,二者相互追逐,经数回合后,鹭趁蚌张贝之机啄去,蚌急闭贝将鹭头夹住,相持中互难脱身时,翁张网捕获。蚌舞节奏性强,舞姿优美,角色间动作和谐自如,音乐委婉动听,深受群众喜爱,至今盛行于钟宝、曾家、石砦、牛头店等地。 踩高跷 跷高1~2米,双跷用带缠住两腿,脚踏跷板于平地行走,多在白天表演。踩跷者边走边舞边唱,动作可分单腿跳、小步跑、对扭、对转、弯腰、跷脚、逗趣等,也可化装表演戏曲节目。唢呐锣鼓伴奏。 打连枪 连枪长约米许,竹棍制成,两端各掘1~2个穿孔,孔内套铜钱,一般4~5个对等。表演者少年男女各半,或全男全女。舞时用枪在掌、肩、臂、腰、腿、脚、地上顺次敲打。有的翻腕对打,棍端闪跃一致,铜钱互撞作响,响声清脆,节奏感强。队形多变,步伐统一,间或配以民歌小调,边舞边唱,文雅流畅。 跳端公 一种封建迷信活动。解放前普遍流行,解放后被取缔,很少出现。 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端公表演。以行武出现,戴扎巾,系战袍,拿战旗,走各种步伐。通常用线耙子步、丁字步、跷跷步等,多在主人家中堂表演。表演中唱曲与器乐紧密配合,从不间断。词曲分高词、平词、低词、赞词、花词等,音乐和谐动听,舞步轻盈自如。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