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原为儿童玩具,当马骑的竹竿。以后逐步演变成类似社火的竹马剧。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关口成立“民众自乐社”时,老城便有社火的戏剧服装了,可见在清代光绪年间,“跑竹马”活动便相当的普遍了。 本县的竹马制作是用竹扎架子,糊上纸,内可点蜡烛,呈透明状的马的形体。分马头和腰尾两部分,挂在人的腰上,马腹部下面绸布围裹,绸上画出马的假腿,用以遮住人的双腿;用麻制作成马尾巴,马身染上黄、红、绿、综、黑等各种颜色,马脖系铜铃,马头和屁股内各安一插蜡的木板。 “跑竹马”本是一种摹拟马的舞蹈,而在本县则演变成为“社火”,变为民间性的群众活动。 “跑竹马”所表演的内容,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如《长板坡救幼主》、《杨家将》、《二度梅》、《送子娘娘》等。还有神话里的“魁神”、“财神菩萨”。根据故事内容,而扮演各类角色。它的阵容较大,按顺序12人为一排或两排,每人一根马鞭,单数人每人跨竹马,最后一名打“万民伞”,头一名领队用口哨指挥变换队形。如:跑圆场、龙门阵、剪子股、挂四斗、太极图、九连环、双九连环、顺掺花、倒掺花、抬鸡头、五马卧槽、五马交鞭等。在变换队形的过程中,掺杂各种基本动作,如小步慢跑,大步奔跑,赶马,拉马,交鞭,武打拳术,十六棍,十八棍等。变化多端,配上锣鼓声、唢呐声、呼喊声,热闹非凡。 老城“跑竹马”艺人陈鹤松、焦永昌年过六十还年年热心指导。关口“跑竹马”艺人袁继贤,年近七十。1983年他辅导青少年“跑竹马”,还参加了安康地区民间艺术汇演。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