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汉阴县流行的音乐有两类。一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民歌、小调、曲子、器乐吹奏等;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流行的现代音乐。 山歌 在汉阴县农村流行。分平腔、高腔。1981年文化馆采集《汉阴山歌》47首。山歌演唱形式有独唱、领合唱、对唱。如劳动时的“锣鼓草”、“薅秧草”,夏日纳凉时的“过班”等。高腔粗犷高昂,平腔则悠扬宛转。 小调 俗称“花鼓子”,县境内普遍流行。多以抒发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旋律自然,节奏鲜明,唱词通俗,以打击乐伴奏,群众喜闻乐听。解放后,改革民间小调,剔除低级庸俗糟粕代之以新人新事,老调填新词。1981年县文化馆收集编印的《汉阴民歌集成》,其中小调10首,新民歌6首。1988年正月,返故里探亲的南京电视台记者黄高德协助计量器厂举办花鼓小调“山鹰杯”竞赛晚会,观众近万人。 曲子 俗称“念曲子”。流传有《水漫金山》、《渔姑怒》、《四才子游湖》、《四小景》等。文词细腻,音律悠扬,以三弦、小碟伴奏,娓娓动听。《汉阴民歌集成》中收集了部分曲牌。 风俗歌 汉阴县流传的有朝山歌和孝歌,内容多封建迷信色彩。朝山歌,旧时群众求神还愿时所唱,有固定本章,唱腔单一。解放后禁止此类迷信活动,故已鲜见。孝歌,流传已久,是办丧事时所唱,有《南山纲》、《千百攒》、《刘全敬瓜》、《朱氏割肝》、《木连买母》、《山伯访友》、《小姑贤》、《二十四孝》等典故。也有演唱者自我发挥,当场即兴编唱。旋律单调,多用平腔数板,以锣鼓伴唱,在灵堂一唱通宵,以伴亡人。至今仍在全县广为流传。 器乐吹奏 汉阴县流行的主要是汉江沿岸的唢呐吹奏和月河两岸的管笛吹奏。唢呐,民间称“古乐”,凡家有喜事必请“古乐”助兴。古乐班一般2~4人,有独奏、合奏,以唢呐为主,配以锣鼓,音响浑厚,粗犷奔放。文化馆1982年搜集编写的《汉阴县民间乐器集成》,其中有吹奏曲牌336首,如《满堂红》、《大开门》、《迎宾曲》、《长引路》、《水罗裙》、《早鹅过江》、《竹叶青》、《双起头》、《双探妹》、《百花香》、《小放牛》、《五更欢》等。川道流行的唢呐吹奏曲牌和南山不同,多是汉调二黄的唢呐曲牌,如《大登殿》、《大摆队》等。管笛吹奏,一般用于民间殡葬,主乐器是用水竹作成的管状似笛,上安芦竹口哨,分单吹、合吹,配以竹笛、小鼓、铙钹、铃铛等乐器。音律浑厚响亮,曲调凄凉,速度缓慢。有曲牌30首,部分记入《汉阴民间乐器集成》。另外还有萧吹奏,单人吹,音乐低沉悠扬。汉阴县解放前较流行,现已鲜见。 近代音乐 “五四”运动后,近代音乐和乐器传入汉阴。在学校中设置有唱游和音乐课。抗日战争时,西北服务团等外地文艺团体来县,带来不少抗战歌曲,有名歌曲和器乐吹奏曲至今流传。近代器乐,汉阴县解放前,只有一些简单的民族器乐,如唢呐、管、笛、箫、二胡、京胡、三弦、凤凰琴、风琴等。解放后,文艺专业团体除增添琵琶、扬琴、月琴等民族乐器外,还购置了部分西洋乐器,如大小提琴、小号、单簧管、圆号、长笛、手风琴。80年代轻音乐流行,许多青年人还购置了吉它和电子琴等。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