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社火,也叫“社贺”、“社和”(指甲地耍、乙地和),源远流长,素以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为主装扮之,诸如《三战吕布》、《三娘教子》、《梁山伯与祝英台》、《孙悟空大闹天宫》等。解放后,则配合中心工作,推陈出新,增加《土地回老家》、《镇压反革命》、《新婚姻法好》、《保家卫国》、《打败美帝野心狼》、《互助合作》、《大闹生产》、《只生一个孩子好!》、《祖国统一》、《警钟》、《爱惜国土》、《爱国卫生》等新节目。形式有过街龙、狮子、牛社火、旱船、高跷(龙驹镇凤麓村有踩八尺至一丈的柳木高腿者),然以芯子最为奇险(四人抬一装有铁芯的方桌,用彩绸、色纸装成琪花瑶草,将男女幼童二至三人扮成各种人物,巧妙地固定于铁芯之上,或立、或坐、或走、或舞,姿态万千),犹有平台(所扮人物、亭台楼阁,同置一个台面,或人抬、或车载)、独杠(所扮人物骑在独木杠上,由二人抬行)以及地蹦子等。 [CHAAD] 社火游行时,旗牌开道,鼓乐指挥,尤有丑扮之社火底子前后穿梭。所扮节目,一般只穿街过村循序而行,然遇放炮挡社火者,则原地停留歌舞演唱。各地社火各有千秋。其中以龙驹寨传自“黄帮”(湖北黄冈、黄坡、黄石之商人在龙驹寨的帮会)的五彩过街龙、狮子、旱船及商镇、棣花、茶房一带的芯子为最著。解放后,县文化部门曾多次于县城举办社火观摩、评比,遂使一度濒临绝迹的传统文化再度复苏。 龙驹寨人,称春节期间晚上以灯火围绕表演于街头的文艺节目为“故事”。故事节目有龙灯、舞狮、跑马、高腿、旱船、推车、大头、鹬蚌相争、二鬼扯担等。这些节目的表演形式,与外地无大差别。唯舞狮除翻滚跳跃、爬梯登桌外,还要到“挡灯”之家大门或堂前“喝彩”,由提灯为首者领呼:“狮子到门前!”众和:“好!”“四季保平安!”“好!”“前门有棵摇钱树!”“好!”“后门有个聚宝盆!”“好!”以祝贺其家吉利。甚至有引狮子入室卧坑者(受主家之请),其意是为其祈生贵子。挡灯之家除上礼外,需另给狮子赏三尺红绸,谓之“挂红”。本县独有故事节目一为“四魔女舞”,由足登祥云(长裙下系云杂图案)的四少女掌灯出场,在鼓乐声中边唱边舞(四女为逃避“焚书坑儒”隐居商山的“四皓”先生四女,远道跋涉探望老父;或谓四女为盘古时“没有天,没有地、先有吾身”的四大“摩女”);一为打瓜园(表演宋初郑恩在挑花铺与陶三春打斗恋爱的故事。由手持棍棒之庄丁数十人参舞,兼以维持秩序)。鉴于传统故事中良莠相杂,解放后文化馆曾多次训练“社火头”、“故事母子”(群众文化骨干),试图进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改革。如将跑“摩女”改为荷花舞,将“二鬼扯担”改为摔跤舞,将“大肚和尚戏柳翠”改为采茶扑蝶舞,以期改造那些不健康的内容和形式。对狮舞之彩词、跑船之艳曲,亦作过一些改编。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