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富县地处延安南部,是陕北和关中的过渡地带。古今流传的民歌,既有陕北的特点,又有八百里秦川的风味。它像黄土高原一样深沉、强悍、热情豪放,而旋律起伏又委婉圆润,优美动听,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间音乐。境内民歌,一般一曲多段词,词的结构大致是4句一段,或多句一段;有五字七字句或八字句九字句不等;长短句也有,但不多见。体裁大致可分为歌谣体和叙事体,有的并具有诗章与故事情节等特点。语言大多为口语化、大众化,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乡土气息与生活气息相当浓厚。内容多为表述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音乐以宫、商、微、羽4个调式为主,惯用装饰音、辅助音、滑音等,音节中的“4”和“7”,类似秦腔、眉户中的“4”和“7”。 当地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耳听口唱,代代相传。特别是陕甘宁边区时期,逢年过节,插秧、锄地、变工队、互助组在田间地头1人独唱、男女对唱、大家合唱,歌声一片,喜气洋洋。1985年,富县文化馆陈耀邦等同志搜集整理《富县民歌》150余首,精选88首编印成册,其中有《单身汉》、《探小妹》、《摘豆角》、《推炒面》、《掐蒜台》、《煞娘家》、《五点红》、《五更鸟》、《六杯茶》、《九连环》、《酒曲歌》、《九九倒算》、《十字歌》、《十柱香》、《十对花》、《十盏灯》、《戏秋千》、《放风筝》、《锄地号子》、《珍珠倒卷帘》、《子午岭上飘红旗》等等。 秋千,隋唐时期就盛行于鄜地,唐代诗人韦庄《丙辰寒食鄜州城外醉饮二首》中云:“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似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民歌《戏秋千》,在境内流传千载,为传统民歌的典型代表。
双手(也么乃)缠秋,对面笑,小小金莲登哟双秋,姐妹你送一送奴,哎哎哟姐妹送一送奴。 八幅(也么乃)罗裙,扑闪闪,杨柳细腰飞哟半天,快乐似神仙,哎哎哟快乐似神仙。 前足(也么乃)登来,后足勾,前登后勾不哟自由,身上凉苏苏,哎哎哟身上凉苏苏。 登起(也么乃)秋千往下观,观见学生站哟面前,偷看奴金莲,哎哎哟偷看奴金莲。 看得(也么乃)奴家红了脸,不打秋千转哟回还,书生送奴一把扇,哎哎哟书生送奴一把扇。 打开(也么乃)纸扇往下观,观见凤凰戏哟牡丹,吕布戏貂婵,哎哎哟来年三月三。 民歌多为情歌,情歌反映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的民歌对封建买卖婚姻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三月清明柳丝长,我大卖我不商量。 光想银钱不看人,布袋卖猫害死人。 《苦女谣》选段。 封建牢笼封锁不住想往自由幸福的人: 大门插来二门关,三门上又套九连环,两边把狗儿拴。 墙又高来狗又歪,墙上又把枣刺栽,实实难进来。 双扇扇门儿单扇扇开,腰子一扭头一摆,把哥哥放进来。 《掐蒜台》选段 富县是刘志丹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流传西部山区的革命民歌颇多。 葫芦河埝沟川,鄜县连着保安县,保安出了个刘志丹,领导人民打江山,穷人把身翻。 子午岭上飘红旗,跟着老刘干到底。打土豪来分田地,工农武装组织起,保卫咱自己。 《子午岭上飘红旗》选段 1944年前后,国民党驻洛川53师,经常进入鄜县地界骚扰破坏。流传在交道、洛阳、羊泉等地的民歌: 界子河分南北,五十三师坏东西;不打日本打内战,侵犯咱边区。 五月里麦子黄,新收麦子上了场;五十三师如虎狼,抓人拉畜又抢粮。 《五十三师坏东西》选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