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35年5月,延长县民众教育馆成立。1942年春,组织业余剧团,曹俊杰任团长,霍维汉任指导员,演员20名。均系业余,招之即来,来之能演。根据当时形势,排演《大家喜欢》、《十二把镰刀》、《四差捎书》、《越捞越深》、《兄妹开荒》等现代小戏,还排演古典传统剧目《劈山救母》、《六月雪》等,道具服装全部自制。先后在县城和农村演出,很受群众欢迎。1947年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攻陕北,业余剧团改为业余宣传队,由中共延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黑振东和曹俊杰带领转入农村,继续宣传演出,活跃在固临和延川一带。 1951年11月,成立私人蒲剧班子。1952年8月28日,改编为集体性质的延长县蒲剧团。1953年,演职员57人,经费由县政府资助。1976年,蒲剧团解散,成立秦腔剧团,改称延长县人民剧团至今。 蒲剧团成立后,为打开局面,移植排演古典传统戏《长板坡》、《淮头关》、《游龟山》、《大报仇》《铡美案》等11本戏。在各区、乡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1960年后,移植现代戏《梁秋燕》、《一家人》、《三世仇》、《槐树庄》、《穷人恨》、《红灯记》、《夺印》、《沙家浜》、《杜鹃山》,1980年后演出自编自演的现代剧《加钢》,获陕西省调演演出奖、导演奖、舞美奖、编剧奖。剧种改变后,排演传统剧《十五贯》、《铡美案》、《四进士》、《孙安动本》、《周仁回府》、《三娘教子》、《秦香莲后传》,还排演现代戏《飞雪迎春》、《三世仇》、《小八路》、《六斤县长》、《全家乐》,自编古典戏《双卖艺》、《三杀店》和《绿牡丹》。 蒲剧团成立初,按政府要求,在全县7个区巡回演出。每年每区演出4次,每次演6场,平均每年演出100多场。1957年,县剧团在甘肃演出322场,观众12.5万人次。1960年后,平均每年演出200多场,其中在外地演出上百场,远至甘肃平凉、庆阳、天水、兰州和宁夏、内蒙、山西一些县、市。“文化大革命”中,剧团分3个队,在县城和农村演出《红灯记》、《沙家浜》、《海港》等“革命样板戏”。1980年后,平均每年演出220场,在农村演出场次占80%。由于名演员外流、财政拨款和演出收入不够开支,服装和道具破旧,1984年后演出不景气。 县剧团成立后,培养出一批优秀演员。1958年,蒲剧演员宋梅桂获陕西省青年演员表演一等奖。1960年,蒲剧团老旦演员史命俭导演《探阴山》,获老艺人奖;李元明、宋梅桂、李秀芳、曹月胜获延安地区表演一等奖和二等奖。1980年,延安地区青年演员戏曲观摩演出,樊刚军、张志信、黑玉芳分获须生、武丑、青衣表演一等奖。1984年,黑玉芳获陕西省秦腔青年演员表演三等奖。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