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秧歌。据延长旧志记载,清乾隆十四年(1749)正月十五日,交口秧歌闹得十分红火。之后,秧歌普及全县,种类各不相同。罗子山、安河、南河沟、安沟、交口、张家滩、雷赤为大秧歌,转场庆贺式,有走有唱,伞头领唱。队伍在13~25人之间,男女各半,分两行列队,一人当伞头,边扭边跳,锣鼓伴奏。有些秧歌队,杂有一对搬水船的,有时在前,有时在后,形式活泼。黑家堡、郭旗、郑庄、七里村、刘家河、城关为小秧歌,分为跑旱船、骑竹马、赶毛驴、手推车和高跷,锣鼓、唢呐伴奏。 跑旱船。有单人坐,单人搬;也有双人坐,双人搬。1986年春节,延长县商业局演出新郎新娘坐船,男女老者搬船新节目。 骑竹马。通常由1人表演,也有1人骑1人赶的。 赶毛驴。媳妇骑,丈夫赶。丈夫化装多为丑角。有赶有拉,动作滑稽,逗人发笑。 手推车。女坐男推,表演动作。 走高跷。人数在12人以上,有穿现代服装的,也有穿古装或戏装的。 大头娃、舞狮、耍龙。多在县城或机关、企事业单位演出,大头娃在秧歌队里扭跳,舞狮、耍龙在街道或广场上表演。 腰鼓。郭旗、郑庄、七里村和县城中小学较普遍。有走街式、转场式、舞台式。边走边敲边舞,以鼓点声约束步伐,走5步,退2步,忽走忽停,时紧时慢,蹦蹦跳跳,异常活跃。有20人表演,也有上百人表演,男女各半。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