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艺术首页 | 西安艺术 | 宝鸡艺术 | 咸阳艺术 | 铜川艺术 | 渭南艺术 | 延安艺术 | 榆林艺术 | 汉中艺术 | 安康艺术 | 商洛艺术 | 杨凌艺术
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户县龙窝酒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榆阳区民间艺术大全 > 正文
历代榆林修志记略
  2012-6-26 16:55:2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榆林修志始于明代。万历九年(1581),延镇绥巡抚王汝梅(安肃人)莅榆后,和榆林兵备道副使赵云翔(山西平阳人)等首次主修《延绥镇志》,稿成未刊。万历三十一年(1603),巡抚郑汝壁(浙江缙云人)“以旧志多阙文,谋之观察使刘君余泽,采摭搜剔,辑而成之,视前志为加详焉”,稿成未刊。三十四年(1606),继任巡抚涂宗浚(江西南昌人)继续补修,于次年刻板付梓,并为之作序。这部志书,上溯秦汉,下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第1卷有分野、舆图(延绥镇图说、镇城图说)、建置沿革、城堡(附烽火)。第2卷有建官(附公署)山川(附古迹)、钱粮上(边饷、储运、屯田、夹道、糜粮地、荒间地、草场)、钱粮下(力役、水利、关市、盐策、仓库,附调度)。第3卷有军政(武职官军户、班军、入卫、家丁、通译、兵马,附局造)、马政(纪事、创兴、附潜据)、灾异。第4卷有风俗(附岁时)、物产、庙寺、坛遗、陵墓、台榭、桥梁、学校(科贡、封赐、恩例,附武举)、名宦、将才。第5卷有乡贤、忠烈、孝友、烈女。第6卷有隐逸、流寓、仙释、河套、北虏考。第7卷为艺文上。第8卷为艺文下。共8卷31篇章,分8册装订,现仅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4卷4册,即一、三、四、五卷,内容为军事方面记载,这部志书最初由“九上公车不第,五十乞恩署乾州训导”榆林人马希龙所编写,该志修志姓氏署为“创修”者。
    清康熙十年(1671),榆林城堡同知谭吉(浙江嘉兴县人)重修《延绥镇志》,总裁为延绥镇总兵许占魁(陕西蒲城人)和榆林兵备副使高光祉(直隶宁晋县人),参加编纂者有榆林卫贡生吕开基、王世泰、监生刘开基、榆林卫儒学生员米逢年等。书成于十二年(1673),共6卷。许占魁在重修序中概括其事说:“兵火之后,典籍散失,榆林兵备副使高公淑恬多方购募,仅得其一,最后又得巡抚都御史刘公敏宽所著《图说》一卷,而其书始完,然中多残缺而无伦次,高公手自修葺,而同志者少。余于康熙九年(1670)秋,莅镇任事,高公间为余言,余谢不敏。高公曰:闻将军之风久矣,将军善书,昔在紫荆关求文字者屡满,今上特召将军简镇延绥,赐以弓矢,将军赋诗以纪盛都,人为之传诵,何多让焉?余唯唯否否。适城堡同知谭君舟石从中秘来,余曰此史才也,其可藉之以观成乎!遂相与搜辑,末期而卒业焉,删其旧芜者十之三,集其新英者十之二,镇志复为完书矣。”这部志设图谱(星图、城图、边图)、天文志(星野、岁时)、地理志(分设二篇有沿革、河套、山川、水利、风俗、景致)、建置志(公署、学校、仓库、驿递)、祠祀志(文庙、武庙、坛遗、群祀)、兵志(兵制、马政、军器、烽火)、食志(屯田、本折、户口、赋饷、运法、草场、盐法、茶法、烟税、市集、物产)、官师志(分设四篇有文职、武职、名宦上、名宦下)、人物志(分设四篇有列传上、列传下、忠义、孝友、烈女、隐逸、流寓、仙释)、选举志(文科、贡、封赐、恩例监、吏员)、纪事志(分设三篇有历代编年、僭国列传上、下)、艺文志(分设四篇有诏、敕、制、御扎、表、奏疏、序、檄、教书、启、简、议、对、问、辩、判、记、墓志、碑铭文、诗、辞),共6卷24专志篇84目,分6册装订。该志编者认为:“名宦人物久而论定,若存者而加以饰词则谀矣,非君子之所乐闻也,不书”。书中编者不畏官府,秉笔直书,不仅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者立传,而且大量记载了如明末兵部尚书杨嗣昌这样一些名宦豪夺民利、与李自成等作战无能等事。因此,遭到名宦们的不满与反对。杨嗣昌之子杨山松在所著《孤儿呼天录》一书中说该志诬蔑了他的先人。这更说明谭吉那种不畏权势,不为时势所动,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高尚史德。光绪七年(1881),榆林讲武楚南兰补刊康熙十二年(1673)《延绥镇志》。此志仅官师志武职姓氏增补至光绪七年(1881)。陕西省图书馆、榆林市档案馆均有收藏。
    清道光十九年(1839),榆林知府李熙龄(江西南城人)修纂《榆林府志》,历时一年多告竣。这部府志含府属榆林县、怀远县、神木县、府谷县、佳州。卷首为凡例、考案,分17纲(绘图、沿革表、舆地志、建置志、纪事志、祥异志、德音志、封建志、职官志、选举志、兵志、食志、风俗志、名宦志、人物志、艺文志)共51卷91目。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版付印。北京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均有藏本,榆林市档案馆、市志办等单位均有复印本。
    光绪三十年(1904),本县进士刘增泰解职归里,“集邑中绅耆及其门诸弟子建议纂修”《榆林县志》。随之刘“与诸同人朝夕聚首,商酌体例,分任采访,以立纂修之始基”,县志未成,刘卒。辛亥革命后,刘增泰的学生张立德(榆林人清末进士)归里家居,继承‘先师未竟之事”,“从事搜考,增补缺漏,拟付剞劂”。县志志稿成后,张恐“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故将志稿遗留同学“有能匡余之不逮”来完成。民国16年(1927),县署组织本县耆绅、名流、学者高普煦、黄振河、师澍霖、张秀山、鱼继尧等在张立德的县志稿基础上继续纂修,于民国18年(1929)11月定稿,未刊。此县志共51卷,17纲,90目。其卷目结构完全承袭道光《榆林府志》,只是延记了一些官职内容。陕西省图书馆仅藏有抄本,榆林市档案馆、榆林市志办等单位有复印本。
    民国6年(1917)张立德撰《榆林县乡土志》,稿成未刊。设有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学问、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地理、实业、道路、山水、物产共14章目。陕西省图书馆仅藏抄本,榆林市档案馆存有复印本。
    民国34年(1945)6月,成立榆林县文献委员会,续修榆林县志,成员有时任县长何境清,本县名流学者王军余、高宗山、杨翀宣、刘恕愚、李正斋、刘鼎丞、白介徽,并设立县修志馆(地址设榆林师范学校内),配备一名日常工作人员。政府拨款7.3万元(可生息)作为修纂县志经费,决定王军余、杨翀宣、白介征等分别担任县志各门类的编纂。次年10月,本县爆发解放战争,主要编纂者王军余、白介征携带所编纂未成县志稿离榆,县志修纂搁置。1983年,本县志办派员调查此次编纂县志稿。结果白介征所带到北京的县志稿在“文化大革命”中已失,在榆杨翀宣所编纂县志稿也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抄去已失,王军余去台湾所带县志稿于1963年由王“略予修正”,更名为《榆林地方简志》。1986年其亲属复印寄回政协榆林市委员会收存。
    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本县曾建立县志编纂委员会,不久解体,未修成。
    80年代初,根据中央、省、地区精神,1982年12月成立榆林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88年8月分别改称榆林市志编纂委员会、市志办公室)开展《榆林市志》的编写。1983—1996年,榆林市志的编纂、出版历经5个阶级。
    第一阶段(1983—1985)编纂伊始,市(县)委、市(县)政府很重视此项工作。1983年,给市(县)志办调配修志人员,拨足经费,随即派市(县)志办工作人员在本地及省内外广泛搜集市志资料。至1984年市(县)志办工作人员跑遍全市各乡镇,先后召开小型座谈会16次,登门拜访知情老人采访知情人共800余人次;查抄碑刻260余块,搜集和征集各类文字、口碑资料共达80余万字。此外赴陕西省档案馆、图书馆,南京国家第二档案馆,北京图书馆等单位阅抄档案、图书300多卷(册),复印《延绥镇志》、《榆林县志》稿本、《图开胜迹》等地方志书40余册。期间,1983年11月开始编印不定期《榆林县志资料》,加强市内外联络,吸引社会各界关注支持修志工作。
    1985年,市(县)志办采用以事系类,分志平列、横排纵述、贯通古今的记载方法,编拟出市志及各部门专志的篇目,市志编写人员在重点投入市志初稿编写的同时,先后举办各部门专志编撰人员培训学习班两期,并积极指导他们编写专业志。
    第二阶段(1986—1988)市(县)志办编辑人员在部门提交的草稿、资料稿基础上进行市志二稿修改整理,核实史料,去粗取精,理顺文字,同时搜集下限后延市志资料。
    第三阶段(1989—1991)根据各部门相继提交的专志稿和市志二稿的基础上,市志编辑人员调整篇日,进行市志三稿的总纂。1991年初,由于编辑人员调动等原因,市志编纂工作搁浅。
    第四阶段(1992—1995)1992年8月,在榆林地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艾建国大力帮助和直接指导下,市政府重新选配修志人员,继续市志的编纂工作。编写人员按照市志编纂委员会提出“调整、核实、精练、提高”的要求,由主编霍世春手笔统摄,参考原市志稿,调整完善篇目,统一文风体例,删繁补缺、核实纠误,从资料搜集到编撰进行整体重编。至1994年10月,28卷150余万字的《榆林市志》稿初步竣工,提交市政府和榆林地方志指导小组审查。之后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订。1995年3月,志稿报送陕西省地方志编委会终审。同年11月通过终审,批准出版,并提出修改要求。根据要求,1995年12月至1996年4月,作最后修改定稿,共为140余万字。
    第五阶段(1996年5月—1996年12月)1996年5月,在进一步完善照片、地图等材料下,市志办将书稿送交三秦出版社审查,彩图、文字分别由西安新华印刷厂、榆林报社印刷厂排版,经5次校对后印刷成书。
    编纂市志工作始终受到陕西省地方志编委会、榆林地区方志指导小组和中共榆林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关心重视,并得到市档案馆、图书馆和市内各有关部门的多方协助,受到榆林广大群众特别是许多知情者的热情指点。《榆林市志》历时14年,四修纲目,五易其稿,修志者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殚思竭虑,备尝笔耕艰辛。他们以“为榆林人民办实事”为宗旨,“耐得坐冷板凳作学问”为精神寄托,一次次攻克难点,反复调查研究,求真求实,认真负责修改订正,终于将一部全面真实反映榆林市情的志书奉献给榆林人民,填补了自清雍正九年(1731)置榆林县以来无正式出版地方志书的空白。《榆林市志》是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

编辑:秦人
榆阳区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榆阳青云寺
陕北好江南—南泥湾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礼堂旧址
榆阳区旅游景点:榆林卫城 榆林秦直道 榆林民居
榆林塔 榆林牌楼 榆林文昌阁
榆林凯歌楼 榆林钟楼 榆林楼阁
榆林庙宇 榆林武学 榆林书院
榆阳区美食 更多
榆阳区美食:苦菜粘土豆(山蔓)
榆阳区美食:榆阳炖肉
榆阳区美食:凉面 榆阳区美食:皮冻
榆阳区美食:疙瘩汤 榆阳区美食:炖羊骨
榆阳区美食:杂面抿 榆阳区美食:家常麻
榆阳区美食:圪坨 榆阳区美食:黑愣愣
榆阳区美食:黑粉 榆阳区美食:煎饼
榆阳区特产 更多
榆阳区地方特产:草畜产业
榆阳区玉米
榆阳区地方特产:地 榆阳区地方特产:草
榆阳区玉米 榆阳区小杂粮
榆阳区马铃薯
推荐信息  
·镇安花鼓
·陕北安塞腰鼓
·安塞剪纸
·洛川毛麻绣
·洛川剪纸
·洛川文狮子(图)
·洛川蹩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城走(竹)马戏
·阎良核雕技艺
·华阴老腔——传唱千年的原生态艺术
·蒲城斗子旗(蒲城斗旗)
·凤翔木版年画
·凤翔草编艺术(麦秆画、麦草画)
·吴起糜粘画
最新更新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民间艺术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yish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