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绘画 民间绘画多见于庙宇墙壁和家户炕围,山水、花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都是其表现内容。画技工笔为主,也有工笔、写意兼具者,其中炕围画别具一格。 炕围画,顾名思义,是围绕灶堂、火炕的长型小壁画,由花边、花空两部分组成。花边有3色或7色套绘的万字边、寿字边、二龙戏珠边、狮子滚绣球边等样式。套色由淡及浓给人以空间深远的透视感。花空有圆形、方形、菱形、扇面形、花瓣形等。构图采用散点透视和叠置物象的方法,将人、景、物巧妙自由地组合在一起,使平面构图收到主体效果,形成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 本县民间绘画有名者不乏其人。清代韩象山的水草、花鸟工整逼真,他为人所画的中堂保留至今;民国时商人李子华、杨子清及以匠艺为业的画师汪富生等人的笔迹至今保留二郎山及其他庙宇的墙壁上;建国后,教师张子繁先生的指头画及双钩白猫曾被称颂一时。目前城乡青年画工将工笔、油画、版画、剪纸变形装饰等技法溶为一体的炕围新作更受群众欢迎。 雕刻 本县雕刻艺术历史悠久,有较高的水平。一般采取展开式构图法,装饰性强,易见于古建筑如庙宇、府第、富户宅院的附属结构上。有石雕、砖雕,泥瓦雕和木刻。现在保留下来的有:二郎山的石刻“九龙壁”,古房屋上的花卉屋脊、飞檐挑头、人物照壁等泥瓦、砖雕,佛龛、暖阁、门窗上的木刻等,造型精美,技法高超,成为珍贵的艺术遗产。 剪纸 俗称“窗花”,是本县城乡妇女普遍时尚的传统技艺,而以县城为盛。每逢春节将临,妇女们都忙于剪窗花,在春节前贴在窗格内供人观赏。窗花一般用有光的彩色(多为黑、红)纸剜剪,以熏样(将剜剪的空心剪纸压在白纸上用灯烟熏制)留传,取材十分广泛,有人物、动物、瓜果蔬菜、翎毛花卉,还有仿古器皿、边角图案等。城关年近七旬的杨花花老太太自幼跟母亲学剪窗花,她的作品构图新颖、形肖神似,形成剪工细腻、淳朴典雅的风格。老人至今仍未停剪,珍藏母亲和自己的剪纸熏样达百余种。 刺绣 本县刺绣主要指家庭主妇为大人小孩制做兜肚、荷包、烟袋、耳套、围脖、卧单、枕头、虎头鞋、绣花鞋等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的传统针工技艺。分捏花补绣、包针刺绣和纱线套绣等形式,常见针法有平针、平套、水路等讲究。目前这一传统工艺得到进一步提高,刺绣产品已成批出口和远销外省。 柳编 是本县人民用沙柳或柠条编制各种容器的技艺。柳编器具不仅在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在造型设计方面更有艺术价值。70年代以来,神木柳编制品打入国际市场,每年有大量产品出口换取外汇。1985年2月,本县柳编技师高俊虎应邀去日本大板、神户等地表演传艺,历时4个月后载誉而归。 摄影 俗称照像,1917年由山西籍魏崇明师傅传入本县。1920年魏师返里,将设备器材赠于其徒昌重实。昌承师业,开设“崇明照馆”直至1953年仅此独家。1956年全县照像馆发展为6家,年底与几个河南籍镶牙师傅组成神木县照像镶牙合作社。70年代前摄影设备陈旧笨重,以拍照人头像为主并全用露天日光。1971年后,文化馆不定期开设摄影学习班,举办摄影橱窗,出刊《摄影专页》,培养出一批摄影人才,使照像进入艺术创作阶段。截至1986年,全县专业摄影者有100余人,业余爱好者千名以上,共举办祖国风光、人物剪影、剧照集锦、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专题摄影展览16次,向省、地刊物推荐刊出优秀作品70余幅。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