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节录)⑤ 毛泽东 关于发展农业 ……在这方面有些什么东西是我们应该做的呢?我们认为下列各项是应该做的: (一) 兴修有效的水利。举靖边为例:靖边县长城区杨桥畔一地即有25000亩地可以修成水地,他们已修了5000亩,1943年还要再修。据靖边同志说:旱地一亩只能收一斗细粮。但水地一亩年种庄稼三次,先种春麦,收八斗,合细粮四斗;次种黑豆,收四斗,合细粮二斗;再次种萝卜,收2000斤,每斤值三毛,共值六百元,按每斗细粮值一百五十元计,合细粮四斗。三项共合细粮一石,正当旱地收入的十倍。故靖边农民常常自豪地说:“先种麦子插黑豆,黑豆林里带萝卜”。修水地的重要问题是地权分配问题,动员民力问题,组织领导问题与壕坝工程问题,四者有一不当,即不能成功。1942年,靖边同志领导农民在巴图湾、杨桥畔等地方打了六个坝,依坝作壕,引水灌地。他们事先替地主与农民按三七分地、四六分地或对半分地解决了地权问题,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据靖边同志说:“只要解决了地权问题,农民是容易号召的。如我们修十处水地,除原有农民二百余户外,新号召来的有百余户,其中有从友区来的三十多户。”又说:“修水地,政府贷款固然重要,但主要的要靠组织民力,吸收游资。靖边1942年兴修5000亩水地,共用工285600个,平均每亩地用工57.12个,共用款858000元,其中公家贷款210000元,吸收游资648000元。当然,这个游资绝大部分是老百姓以工代款的”。关于组织领导,靖边同志说:“我们对兴修水地的领导,采取下列两种办法:一种是就地物色好的农民三人至五人组织水利委员会,负责调剂劳动力与劳动工具等。但其中常因地权问题,水利使用问题等难解决,阻碍水利工程之进行,故尚须有第二种办法,即政府派干部协助领导,解决群众中的争执问题。县府除水利局外,另外派了三个干部分管十处工程的领导”。靖边同志还决定于1943年继续在杨桥畔修4000亩水地,但因该地原来只有居民六十户,1942年移来四十余户,共计百余户,劳动力还成大问题。故决定1943年招移民一百户,现在开始打窑洞——准备住的地方。对于处理这一百户移民是一个大工作,因为他们多是从横山来的,多是难民,故还需相当的代价,才可完成。若移民到达,加上当地人力,1943年再修4000亩是不成问题的。此外,靖边同志还修了一种水漫地。所谓水漫地,“就是三面高山一面大沟之间的大块平地,有的二三千亩,有的二三百亩。此种土地土质很好,但上面堆着砂砾,妨碍禾苗,并使土质变坏”。修这种水漫地的办法,“就是沿大沟一面畔上打起很坚固的坝,栽上沙柳与柠条(冬天可供羊吃),使常年从山上流下来的山水,不叫从大沟流去,全漫在地上;泥质既厚,肥料又多,又富水分,极宜庄稼,并使地面年年扩大,把山沟都漫成平滩,生产面积也扩大了”。这种水漫地比旱地收成高到一倍以上,如旱地一垧(边区延安一带每垧三亩,靖边一带每垧五亩)打粗粮一石,水漫地就可以打二石或三石。这种水漫地的修筑,是靖边同志在1942年春耕动员时才发现的,故还只在两处地方试修,修了1000亩。他们准备于1943年在好几处地方同时修筑。共计面积13000余亩。据说:“全县共可修筑水漫地50000亩至60000亩。”我们详举靖边这一实例,证明兴修水利并不是没有希望。在有些地方是有兴修水利的条件的。特别是靖边的同志这种认真努力,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各县效法。各县水利情况,虽不会与靖边相同,但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与人民的努力,在真正有利条件下,也可开发若干水利事业。政府于1943年应拨出2000000元,在靖边杨桥畔、鄜县之葫芦河等处进行水利贷款。 关于发展畜牧业 ……靖边同志鉴于1941年春季牲口大批死亡,在两年中做了许多工作,他们是用种苜蓿、修草园、割秋草、栽柳树、挖草根五种办法,号召农民解决牧草的。第一,他们在1942年叫农民种了2000亩苜蓿,大部分种子由政府发给,农民情绪很高。1943年,他们准备再办一部分种子贷给农民,特别号召农民自各种子,对成绩优良的给予奖励,激励他们大量种苜蓿。第二,他们在1942年修了4000亩草园。这种草园里的草都是芦苇。在靠蒙古边界沙漠中的海子与大草滩上长得很茂盛,每亩能割五百余斤。革命前原有草园,后来破坏了,牛羊随便践踏。现在发动群众修复,不费多少人工。秋后割草,以备冬用。第三,靖边山地有芦苇、白草、冰草、沙竹、沙蓬等野草很多,秋后收割,大有助于牲畜。1941年发动群众割了5000000斤,1942年又动员每人割一百斤,现还未做总结。第四,是发动群众种柳树、沙柳、柠条,其枝叶可供骆驼及羊子吃,亦是解决牧草一法;同时可供燃料,群众是欢迎的。政府的任务是调剂树种,劝令种植。第五,靖边的白草、冰草,牲口不但吃其草叶,而且吃其草根。靖边春耕时,壮年上午耕地,下午挖草根,晚上喂牲口,女子儿童则整天去挖。每人可挖百余斤,对牲畜起很大作用。但因挖的人多,发生地权争执,于灾民、难民之无地者更加不利。故政府须予以调剂。据靖边同志说:“我们在这几种办法下给人民解决了不少问题。1942年固然因为雨水多,草长得好,但也因上述五种解决牧草的办法,使牲畜发展了。如1942年,全县下的60000余只羔羊大都活了,死得很少。大羊与牛、驴、马等除个别地方死了一部分外,一般的死亡率减少很大。全靖边牲口除羊外,每年要用30000000斤草,而用上述五种办法,至少补助10000000斤草。”牧草是牲畜的生死问题,我们希望各县同志都做出一个1943年的牧草计划来……
⑤本文选自智慧出版社出版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书。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