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嘉靖年修志 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朝廷向全国各地广征地方志。后期,在本县进士、户部侍郎艾希淳的督促、主持下,县内编纂县志。但这部县志毁于战火,其内容一无所知。据民国县志“凡例”载:“县志纂自有明中叶,迨万历年间创修《延绥镇志》①,引用书栏(目)列有《米脂县志》。邑中高氏、艾氏家乘每于明季诸先辈列传,称其懿行逸德,谓入县志某类,而清初康熙朝,邑侯宁君养气奉部令续修时竟多未列,似前志经兵燹残缺,已无完本。”本届修志中多方查找,仍未发现。 康熙年修志 现存最早的《米脂县志》系康熙年版本。清康熙二十年(1681)木刻刊印,1册8卷,设“舆地”、“建置”、“祠祀”、“田赋”、“邮传”、“官秩”、“人物”、“选举”和诗、附记,不足2万字。由知县宁养气主纂,县儒学训导高京参与编辑,原翰林院检讨白乃贞鉴定。这部县志是在米脂3年大旱之后、百废待举的时刻投入编修的。宁养气以一县之长,身体力行,“购求山谷,咨询野老,随于败楮剩字中觅旧帙数篇,因汇成集。”其所作所为难能可贵。但这本志书仅用1年编成,采访调查不细,门类设置不全,文简事约,记载粗疏,评语赘词偏多,有用资料匮乏。 光绪年修志 清光绪年间由本县举人高照煦私家编纂县志。他学识广博,有志治学和为县内做事,以个人德望邀聚县儒学训导强汝南协修,常统绪、杜召棠等帮助采访,由他执笔纂成包括舆地志、建置志、职官志、选举志、田赋志、风俗志、乡贤志、列女志、物产志、纪事志、艺文志、拾遗志等12卷志稿。因经费无着,志稿未能及时刊印。在他去世6年后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其子高增融整理遗稿,筹集资金铅印。付印时,米脂知县潘松,进士高增爵、李蕴华,举人艾如兰等9人捐银510多两,县五里公局捐钱50两资助。光绪县志共4册,12.5万余字,体例得当,文笔畅达,雅俗并收,文采隽逸;缺憾在于采访欠广,资料尚少。 民国年修志 民国23年(1934),陕西省政府指令各县编修县志。经杜斌丞督促,米脂县长严建章出面组建文献委员会,邀集县内部分文人、绅士参加。由高照初任主纂,艾如兰、高寿恺、李健侯任分纂,高增秩、高祖宪等12人参订,高照炎、冯之铭、艾幼文等14人协助采访。文献委员会派人四出收集资料,“就丁户之众寡,风化之醇漓,考文献之典要,因时以纪胜,博采成篇”。经主纂、分纂劳思费神,众人协力同心,“五阅寒暑,三易其稿”,于民国28年(1939)编定。由于经费紧缺,直到民国33年(1944)才正式付印,由榆林21军团军团长邓宝珊题了书名。计6册10卷(天文、舆地、政治、风俗、秩官、人物、物产、县事纪略、艺文、拾遗)。次年又补印辑余1册,共7册36万字。民国志采访周详,考证细致,对前志作了大量补充、订正,但采用文白混杂笔法,一些卷篇行文不很流畅,加之印刷错误颇多,部分字句艰涩费解。 今存3种旧本《米脂县志》产生于旧时代,为封建官僚阶级服务,其指导思想和编辑方法的局限是显而易见的。尤其缺少对经济活动和劳动人民的记载。但编纂者热爱米脂,不辞劳苦,勤奋笔耕,为后人研究本县历史留下宝贵资料。 ①即万历三十六年(1608)郑汝璧等所编版本。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