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旧时,本县著书立说者不多。据民国县志所录,有张尔燕、赵步瀛等所编的《银川览胜》(道光十年),李汝义的《银川人物志》(道光末年),高衍功的《圁川忠孝节义传》(同治十二年),高照煦的《闲谈笔记》(光绪二十四年),高树荣的《圣学困勉录》、《经世刍言》(光绪末年),高增融的《陕北献征录》(民国初年),高祖培的《金鉴堂文钞》、《法律辑要》、《洗冤辩证录》(民国初年),高照初的《舆地约言》(光绪三十一年)、《家族自治咨言》(民国11年)等。这些著作多为手抄本,付印的不过四五种,多数未能流传,也未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除《陕北献征录》和《闲谈笔记》,今均已散失。高氏、艾氏、李氏、常氏、冯氏、吕氏、赵氏、申氏等家族多次修订家谱。目前,《高氏家乘》、《冯氏家谱》、《常氏家谱》等完整保存。 诗 词 明清至民国年间,李振奇、高照煦、高增爵、高祖培、李宝衡、贺连城、高宪斌等人擅长旧体诗词。光绪十五年前后,高照煦为告诫世人莫吸鸦片,依上下平韵作竹枝词30首,集为《苦口药言》一册。光绪进士高增爵著《北山草堂诗稿》二卷,载诗300首;高祖培作《吟香馆诗集》;高长绅作《瑯环仙馆吟稿》;李宝衡有《纯园诗稿》。光绪、民国县志艺文卷中选载本籍人所作诗词90余首,其中不乏清新明逸、愤世疾俗之作。这些诗作一部分借景抒情,数量颇多的“八景诗”、“十景诗”多属此类;另一部分对社会弊端发出评诘,像高长绅的《泣牛行》、高增爵的《牧羊歌》、李蕴华的《闻省中新派有奖公债五百万有感》、高汉鼎的《赴宜川散粮途中呈陕北赈务分会李少川先生》等①。还有一部分以诗的形式记述了史实,高照煦的2072字长诗《团防行》详实反映了同治年回民军进逼米脂始末;李宝衡的《庚申仲冬初七夜大地震》描绘了民国9年(1920)12月16日地震情况。 抗日战争时期,本县诗人高敏夫在延安参与“新诗歌”运动,后在绥德主编《新诗歌》,对米脂亦有积极影响。米中学生以新诗讴歌抗日民主运动。 1956~1961年,《米脂报》开辟诗栏刊登农民、教师、学生、干部创作的新体诗。农民朱序忠所作的信天游在多种报刊上发表,《想起了公社忘不了你》一首选入郭沫若、周扬所编的新诗集《红旗歌谣》中。“大跃进”期间,写诗搞“群众运动”,到处摆“诗擂台”、书墙头诗,这对诗歌通俗化、大众化起到一定作用,但未能产生有生命力的佳作。80年代,一些教师、干部写作抒情旧体诗。县内青年文学爱好者学写现代诗,进行探索,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习作,因缺乏倡导、切磋,未出现力作。 散文·小说 光绪、民国县志收载了明清时代本县文人写的一些记、序、奏疏、诔文、墓志。清末高照煦所作《闲谈笔记》多载神鬼异事。民国年间,李宝忠(健侯)受父兄影响,认真研究各种有关李自成的史料,并在民间广为采访,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926年到1929年执笔创作,三易其稿,写成40回38万字的历史小说《永昌演义》,以史传笔触艺术地塑造了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的典型形象。1942年,毛泽东主席阅读了该书的手稿,给予客观评价,1984年,《永昌演义》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 1943年,作家柳青(刘蕴华)来米脂深入生活(在民丰区三乡任文书),和当地农民一起参加减租减息、反奸反霸斗争和大生产运动。他根据这一时期的生活积累,以米脂农民的变工队互助合作为题材,写成了长篇小说《种谷记》。1948年10月他由东北再次回到米脂,在民丰区(今沙家店乡)搜集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抵抗胡宗南军队的动人事迹,后于1951年完成了以沙家店战役为主线的长篇小说《铜墙铁壁》。米脂籍女作家贺抒玉(鸿钧),以她青少年时代在米脂的生活感受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后收集在《女友集》、《琴姐集》中。 50年代以来,县内虽有一些文学爱好者进行业余创作,但未出现有影响的作品。80年代,一批中青年文学爱好者辛勤写作,部分作品在省地报刊上发表。1983年,李泽明整理的《李自成的故事》由地县文化馆铅印。1984年后,杜家石沟乡青年毕华勇的30多篇短篇小说、散文在《延河》等报刊上刊载。1989年,华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链歌》。 美 术 清代以来,本县一些文人爱好绘画。双泉里七甲李步云(冲霄),精通国画和西欧油画技法,往往酒后信笔挥洒,“一艺甫出,人争宝之”。高衍儒善于画花草鸟虫,尤擅长山水,曾绘制《圁川全图》,将米脂城秀丽景色一染成幅。此画极受人喜爱,后被光绪年间一知县强行携走。岁贡冯致祥(云峰)精通翎毛花卉,“得南田真意”②,人们多珍藏其作品。民国年间,高祖诰和李宝衡、李宝忠兄弟均喜好国画。县城西街常淑贞(女),善于用指画描绘人物山水,独出心裁。东街高振邦投师齐白石,亦善画。这些绘画者的作品很少留存。抗战时期,美术家古元等人曾来米脂深入生活,创作了一些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米中等学校开设美术课,为省美术学院输送了一些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高廷智、马刚等在美术创作方面颇有成绩。县内有不少美术爱好者不断进行专业或业余创作。高永慧(女)、冯光义等人的作品数次参加省、地美术展览,部分作品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1973~1989年,县文化馆多次组织美术创作辅导,产生作品250件,95件参加地区展出,30多件参加省级展出。其中1983年举办的农民画学习班上,20多名农民业余美术爱好者创作作品17件,省农民画展选用14件,4件获奖并被省美术协会收藏;居榆林地区之首。1984年组织的少年儿童画创作班有6件作品参加省级展出。文化馆美术干部高永慧钻研绘画理论和技巧,16年内创作国画、水粉画、年画等数十幅,其中18幅参加地区展出,6幅获奖;12幅参加省级展出,5件获奖。1979年创作的《做军鞋》,获省美展三等奖;1988年创作的《没有遗照的外婆》在“牡丹杯国际书画大奖赛”中获优秀作品奖。李光辉、刘军、李义兰、赵佩珍于1983年分别创作的《踩地》、《晾粉条》《拉秋》、《双蝶图》获陕西省农民画展优秀奖,作品由省美术协会收藏。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