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肖友(侯丹) 信,对人们来说,是件常事,一生中谁不收上千百封信。然而,今天我接到的信,却不寻常。信封上写着:米脂县米脂中学。啊,这是母校的来信。我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因为我离开米脂中学已整整40个年头了。我急忙启封,是一张火红的“请柬”,邀请我参加米脂中学建校60周年庆典活动。 看着来信,顿时回忆起在母校度过的那愉快的生活。米脂中学原是陕甘宁边区一所有名的学校。不论是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她都为党积蓄和培养了大批干部。 记得抗战年月,国民党对边区封锁的十分严密,边区的人力财力都很困难。我的母校不伸手,不叫屈,而是组织学生,自给自足。那硕大的南瓜、棒棰粗的萝卜,都是我们丰收的果实,吃得真香甜啊! 米中的窑洞建在县城北的盘龙山下,层层叠叠,一排排,一行行,都是同学们自己拉石砌成,这是自建的“洋楼房”。七八人住一孔窑,歌声、笑语、朗朗的读书声都从这“楼”中飞出,缭绕在盘龙山上空。我们的校园生活,多么充实、愉快! 米中的老师,待学生如同父兄。一些老师是来自国统区的有志青年,一些就是陕北后生,但却没有因为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习俗而影响师生关系,恰恰是那喷香的小米饭、南瓜汤把师生情谊紧紧相连。 米中的哨声,至今萦绕在我的耳际。这哨声,召集我们出操训练;这哨声指挥我们巧妙地跟敌机的骚扰周旋;这哨声呼唤、培养出一代青年奔赴革命前线。 啊,母校,哺育我成长的地方,在你60岁诞辰之际,我诉不尽对你的情意和眷恋。虽然,你的儿女们已进入中年、老年。但,他们不因年老而无志,也不因体弱而无为。他们都以当年的革命精神,勤奋地工作在不同的岗位。 啊,一封红色的邀请信,像银线一样把母校撒播的桃李串起,去追回那美好的记忆…… (刊于1987年8月22日《陕西日报》副刊)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