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栈道探幽 周 兢 留坝县地处秦岭腹地,著名的褒斜栈道直贯县境。沿古栈道行走,遗迹比比皆是。其中江口镇是栈道中段的一个大驿站,是进关中、下巴蜀的咽喉要道。当年店铺栉比,驮马成群,商业茂盛,市面繁荣。一条热闹的街道,从现在的太白、红岩二河交汇处,直达东面的梭罗村,长数里之遥。镇上人口最多时近万,可说是栈道上的一大重镇。江口镇北,沿红岩河上溯二十余里处,即是现在许多旅游地图上重点标志的栈道古迹——“四十八窟窿”。 一个晴朗而温暖的深秋,我离开了江口镇,沿红岩河向北行进。这也是当年古栈道的走向。虽居于秦岭腹地,河两岸群山异常陡峭,但我行走的道路,却极少上岗下坡,几乎感觉不到崎岖难行。它证明了我们的祖先,在勘测、选择这条线路时是很明智的。这一线,可以说是风景绝美,幽胜处处可见,秋山秋水,使人如临画中。红岩河盘绕其东,河清见底,水声淙淙;它随山势的变化,自北而南,曲折蜿蜒;冲击造成了众多的回水湾塘。那两岸林立的奇峰异岭,座座千姿百态,造型独特,有的如火牙,有的似笔架,有的如莲花,有的似巨鲸,有的如兽头,有的像亭阁,至于那些山峰的名儿更是各具特色——猴子岭、停止山、马面坡、叫化岩、寨子梁……山的名字,引得人遐想,因为它们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各自蕴藏着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 水美、山美,被秋色一番装扮更美。这一带由于基本保持了自然植被,草木十分茂盛,所以深秋季节,遍山树木各显异彩,在浓绿的松柏丛中,枫、柿、桐、漆、青、马桑……一齐喷红吐紫,用画彩涂抹绘染秋色。特别是那号称“救兵粮”的葛荆果,一经初霜,更是晶莹奇目,红艳欲滴,它们撒遍了山山岭岭,仿佛亿万点红星在闪烁,在燃烧,煞是喜人。此情此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行其间,确如进“山阴道”,令人应接不暇!据说国家将沿古栈道修公路,辟旅游区。我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行至八里之遥的猴子岭下,红岩河一个特急转变,对面一道山梁似巨鲸,压向水面、沙滩,山梁峭壁处,一排巨大的石窟窿,豁然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姜窝子的栈道石梁方孔,不过五寸见方,而这儿都有二尺见方,比一般的窟窿大了几倍。经向当地老人打听,原来这是当年栈道休憩处——栈道的遗址。我设想,如果将来开辟旅游区,利用这一排方孔,打下石桩,恢复当年栈道上的亭台桥阁,古色古香的建筑,配以山光水色,游人至此,眺望自然景观,那将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享受! 又前行十余里,我们到了古栈道上最著名的遗迹所在地——“四十窟窿”。这儿山势越发陡峭,绝壁直插天际,山角水上,即是古栈道通过处。当年凿有四十八个方孔,远窥十分壮观。但遗憾的是,修简易公路时,翻下的沙石掩埋了它。不过。经过整理,原貌基本上还是可以恢复的。 尽管如此,当地自然景观还是大体保存下来了。那山脉形成的粉红色石龙,和对面伏卧的石虎遥遥相望。所谓“石龙对石虎,金银二万五,谁能识得破,买个汉中府”的故事,即由此而来。它们天工巧成,令人嗟叹不已! 在这儿,我还进行了民间传说采风。六十五岁的福林老人,放下了牛鞭,兴致勃勃地讲述了“石龙石虎“的故事,将我引进了一个神话加童话的世界。 没有语言的修饰,也没有词藻的堆砌,那朴实无华的叙述,始终贯穿着他对乡土、山水的由衷热爱。他讲“石龙石虎”的故事,讲到了当地的“宝山”,只因开不开“宝山”的大石门,所以人们世世代代穷得“锅儿吊起当钟敲”。如今呢,变了,老人说找到了打开石门的钥匙,人们把宝取出来了。那就是他的鸡,他的果树,他的木耳,他的香菇……老人没有讲什么大道理,但我听懂了他的意思:是党的富民政策,是山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叩开了那紧闭的大石山,终于找到了那座金光闪闪的宝库…… 注:周竞,山东人,一级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汉中市群艺馆文学干部。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