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县戏剧演出始于清道光年间,四川成都汉剧艺人查来松带班来镇巴,在城隍庙乐楼演出汉调二簧。民国年间,先后有杨九龄戏班、唐安泰戏班、川戏班、德燕社、镇安戏班、汉阴戏班、徐九杨戏班(又名同心社)、洋县桄桄剧班等戏班来镇巴演出。其中,同心社在镇巴境内演出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自民国14年(1925)开始,县内先后自发创办张杰三戏班、城关自乐班、黄一甲箱子、王尧辰秦腔剧班。解放后,本县组织成立城关业余剧团、碾子垭业余剧团。 1956年12月,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汉剧镇巴县人民剧团,1957年3月正式组团,时有30人,其中汉剧艺人12人,城内演出剧场设在今工人俱乐部内。1959年更名为镇巴县人民汉剧团,先后招收新学员30人。1961年,剧场迁至县人民会堂。 1957年至1962年,剧团以汉调二簧和地方小戏为主,坚持自带行李、道具上山下乡,送戏上门,被群众称为“草鞋剧团”。汉剧艺人葛玉翠、陈纪福、范金鹏等至今在群众中留有深刻印象。 1963年至1966年,剧团在保留汉剧的同时,兼演部分歌剧、话剧和音乐、舞蹈、曲艺等节目。这期间共移植、改编、创作排演了大型剧目17台、中小型剧目24本、小型节目36个。1966年12月,剧团更名为镇巴县农村文艺工作队,1967年5月,撤销文工队。同年7月,临时组建文工队。1968年10月1日,成立镇巴县文工队斗、批、改革命领导小组。11月,县革委会决定恢复剧团,12月与县文化馆合并。 1967年至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停止古装历史剧演出。1968年秋,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时,编排了10个小戏、小歌舞、小演唱节目。同年12月,文工队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0年10月,分别到汉中、城固、西乡和本县招收新学员40余名。1972年5月,更名为镇巴县文艺工作团,人员增至54人,1981年建大楼一幢,截止1990年,有演职员工42名。内设团委会、办公室、业务股、艺委会。 70年代初至1987年,剧团坚持以现代剧为主、以陕南地方特色为主、以小型多样为主的方针,共移植、改编、创作、排演大型汉剧、花鼓戏20台,大型歌剧14台,中小型歌、话、汉剧90出,各类音乐、舞蹈、曲艺节目239个。 剧团从成立至1990年的30多年中,13次到川北各县巡回演出。部分剧目和曲艺节目多次赴中、省、地参加会演、调演。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