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说 书 民国至今,茶馆说书有鼓儿词和评书两种。鼓儿词有说有唱。艺人黄正典抗日战争期间由河南迁入,在茶馆说鼓儿词。评书只说不唱。本县人张德茂、云长贵、杨润昌等常说《水浒》、《三国》、《后唐》、《红岩》和《林海雪原》等。 二、民 谣 只说不唱,但活泼流畅,押韵上口,流传盛广。1949年后有《救世菩萨共产党》、《红军穷人心相通》、《徐司令上台讲过话》、《找红军》等词段。 三、山 歌 流行于秦巴山区,多在劳动时唱。歌者常以大自然为舞台,兴之所至,尽情抒发,见景生情,即兴编歌。内容以劳动、生活、爱情为主,地方特色浓郁,经久不衰。 四、小 调 也叫小曲。产生于日常生活和风俗活动中。与山歌比较,小调已脱离劳动时唱的范畴,渐趋向形成独立的艺术。调词旋律经精雕细琢,形成独立格律。流传的有《十劝姐》、《十劝郎》、《十想》、《十字歌》、《哭七七》等词调。 五、锣鼓草 又名薅秧锣鼓。历史上山区水稻薅草互相帮工,多人前边薅秧,一歌手后边身带锣鼓,边检查薅草质量边唱,以激励劳动热情,唱词有褒有贬,韵调有定,词多新编。本县秦巴山区今薅秧时仍能听到。 六、说 春 “春官”送表说春,相沿甚久。每年“冬至”后、春节前,“春官”手拿木雕小牛,上骑长须老人,背装黄历(24节气表)的褡裢,向千家万户分送。每到一户即唱“报春歌”,先唱几句吉利词,即唱24节气歌:“正月‘立春’天文合,节气相连雨水多,世上只有春雨贵,春来花开红如火。二月‘惊蛰’百虫醒,‘春分’转暖太阳红,金牛插进软土里,人欢马叫忙春耕……”,一直说到十二月。主人收到一张春贴,付点报酬。1949年后多用日历表,春贴少见近年山区和平坝部分农村又出现说春活动。 七、孝 歌 又叫歌,说唱结合,间奏锣鼓,音调凄切悲痛。唱词多属褒奖孝行、弃恶扬善、哭诉父母恩德之类。清代、民国时期盛行。内容有《十月怀胎》、《哭二老》、《孝歌》等。 八、拜香歌 又叫神歌。信徒向神还愿较复杂的一种形式。香师领五六对12岁以下头扎黄表花、手捧香龛的童男女,配简单的打击乐去神庙,沿途遇十字路口和神庙,均跪拜唱颂。香师领唱几句或一段,众童齐唱“那唉,吆唉,阿弥陀佛唉”,直至神庙,拜过神还愿为止。拜香歌绝迹30年,近在洞阳宫、五郎关和斗山又偶而出现。 九、佛 歌 又叫佛句或念词。是迷信妇女于赶庙会、香会、朝山时,晚上住在庙里,歌颂某神灵验和劝人行善之类的说唱。民国时期盛行,有时对念比赛,通宵达旦。绝迹30多年后,近在洞阳宫、斗山、五郎关偶有出现。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