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传统音乐 围鼓 即戏曲清唱。唱念词调、音乐和舞台基本一致,不化装表演,围坐桌案,随伴奏清唱。清唱时间可长可短,人员可多可少,喜爱者相约数人即可奏唱,所以又叫自乐班。自乐班流传很广,剧种剧目随时间、地点有异。1949年前多唱桄桄戏,1949年后多唱秦腔,二里等山区一贯唱汉调二黄。 丝弦 即曲子座唱,以管弦乐为主,配碰铃、“四页瓦”、碟子等打击乐,班子一般七八人或十多人组成,多随采莲船、鹬蚌舞演唱,也可单独活动。常唱的曲子有《张连卖布》、《亲家母打架》、《喜事临》等。新编曲子唱词有《学毛选》、《计划生育好》等。原公、许家庙、升仙村、上元观等地丝弦活跃。 宗教音乐 为宗教或丧葬活动所专用,以弥管(管子)为领衔乐器,配竹笛、板胡、二胡、木鱼、小铛、锣、鼓、钹、碰铃等,配搭乐器可多可少。流行乐曲有《规依韵》(佛教乐)、《将军令》、《柳青娘》、《辞朝》、《夜沉沉》、《八月桂花香》等乐曲。和尚、道士都演奏。小东关和尚出身的蔡贵荣,1979年参加省文艺汇演,吹奏的管子独奏曲《将军令》、《鬼推磨》获三等奖。 吹鼓手 无固定班子。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原公、高家村、城关镇等地凑成班子,主要乐器为唢呐、边鼓、小铛,在婚嫁丧葬中成班演奏。乐曲有《四合曲》、《小放牛》、《将点兵》等。 二、现代音乐 乐器 本县乐器向以丝竹和打击等民族乐器较为普遍,一般用于戏曲和民间舞蹈伴奏,也为民歌、小调或现代歌舞配乐。中国电影乐团三弦演奏员、国家二级演员演道远(本县人),曾为《少林寺》、《西游记》、《红楼梦》、《少帅传奇》等多部电影、电视剧配乐,改革反弧型共鸣箱三弦。 西洋乐器风琴随天主教、基督教传入而传人本县。抗日战争初期,平津大专院校迁本县又陆续传入口琴、吉他、手风琴、小提琴、钢琴和其他西洋乐器。1970年前后为排演“革命样板戏”,小号、大提琴等西洋乐器进入本县剧团乐队。1980年后随着现代歌舞的盛行,舞会、舞厅兴起,一些部门和中等学校购置圆号、长号、小号、爵士鼓等成套西洋乐器,个别家庭亦置有电子琴、电吉他等现代乐器。 歌曲作品 本县过去多民歌,通称巴山民歌。1950年前,就有音乐工作者谱写歌曲。音乐工作者有周帆、何志义、王邦里。周帆代表作《愤怒的序曲》,于1949年3月发表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习》第1期,歌曲《山里人爱唱歌》1978年刊登《延河》第10期。何志义等谱写的《蝴蝶》,刊登于1983年第3期《群众音乐》。王邦里搜集、记录整理四百多首巴山民歌,其中《千年花儿红》、《久不唱歌忘了歌》、《伙计歌》等四首,被选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王邦里与秦明合作,搜集整理全县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曲选编成册,编印出《城固县民歌资料》三集100多首、《城固县民间器乐曲》一集14首。 歌舞表演 1949年后本县常参加地、省组织的歌舞会演,并多次获得名次。1955年,五堵区代表队加工改编的民歌《锣鼓草》,获汉中专区音乐、舞蹈、戏剧会演演出优秀奖。1979年,本县代表队创作的舞蹈《采橘》,获汉中地区群众文艺会演演出二等奖。1982年,县幼儿园代表队的齐唱《红太阳照山河》,获陕西省少儿歌咏比赛鼓励奖。1984年,女职工王小平的独唱《长江之歌》、《北国之春》,获汉中地区职工业余文艺调演一等奖;刘汉丽的独唱《党啊!亲爱的妈妈》、《幸福在哪里》,获汉中地区职工业余文艺调演二等奖。1985年,县幼儿园代表队创作的舞蹈《玩花灯》,获汉中地区幼儿舞蹈调演一等奖,并被省电视台录像播放。1990年,南乐区中心文化站熊贵安获省农民歌手选拔赛二等奖,继在山东潍坊全国农民歌手邀请赛中获优秀歌手奖。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