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二簧 又称土二簧,由汉江流域的山歌、民歌、民间小调发展而成。其唱、念、白的音韵,均属汉中一带的发音、语调,以簧管伴奏,故名“汉调二簧”。其始于何时,无文字记载。相传清咸丰初年(1851),西乡县沙河坎开办科班,在汉中一带授徒,受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影响,复经几代发展逐渐形成。至清末遍及汉中、安康、商洛等地,流行湖北、四川、甘肃及云南、贵州等省,对京剧、徽剧、川剧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汉调二簧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语气柔和,语言生动风趣,音调悠扬,唱腔婉转,表演细腻、文雅,民间有“紧凑爽朗看桄桄,幽雅文静看二簧”之说。其板式有上调、下调之分,上调多表现悲愤、凄凉、惋惜等情绪,下调多表现舒畅、明快、豪爽等情绪。行腔运调随人物性格、身份、立场、环境、感情而变化,有喜、怒、哀、乐和甜音与苦音之分。伴奏乐器以二弦为主,后改为京胡,配有二胡、月琴、笛子、三弦等。打击乐器与“汉调桄桄”相同。汉调二簧既可演传统历史戏,又可演改编和创作现代剧。 汉调二簧在南郑境内流行较广,各乡镇有戏箱道具。汉中汉剧社的原班人马为法慈院的戏班子,解放初曾在汉中市新南门外搭台演出,后正式建成戏院。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