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地方剧种有桄桄、皮影和秦腔。 一 桄桄戏 桄桄戏解放前又称“弹戏”,伴奏音乐中梆子的音色较突出,故亦称“桄桄调”,属梆子腔系。它有自己独特的剧目、脸谱、曲调及表演程式,因而自成体系,与秦腔同源异流,是中国戏曲艺术中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据《洋县戏剧资料》考证,元末明初,本县就有桄桃戏演出活动,至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已具备完整的表演体系,舞台切末、行头设置和化妆脸谱,尤其在声腔运用和演出风格方面,带有浓郁的洋县地方特色。清乾隆时称“陕西南路梆子”。它以本地民间流传的“劝善歌”为基本曲调,创造出二流板。又在此基础上吸取秦腔乐曲的刚毅雄壮和川剧的柔腻风雅,发展自己的唱腔。花音情绪开朗,曲调流畅;苦音清越哀怨,如泣如诉。男女同声同调,音乐唱腔柔和,旋律简朴。主弦乐器板胡定调用“反调”为“36”弦,呈四度关系;“越调”(板胡)为“15”弦,呈五度关系;“梅花调”(二胡)、“丝弦”(京胡)和其它,均定为““52”弦,呈五度关系。打击乐分开场锣鼓、起板锣鼓、配合上下场舞蹈动作锣鼓;曲牌分唢呐曲牌、丝弦曲牌等等。唱词规整,唱、白发音化一,表演雅典,情节动人,为城乡人民所喜爱。人们赞誉“吃饭要吃麦仁甜浆子,看戏要看洋县桄桄子!”明清两代,境内先后有桄桄戏班(社)共18个,县城和各乡、镇建筑戏楼120多座。桄桄戏班除在本县演出外,还不时应邀赴汉中、城固、西乡、佛坪等县演出。以后,分支出西路桄桄戏,活动于汉中府周围各地,称“府坝戏”(解放后称汉调桄桄)。至民国20年(1931),本县先后有桄桄戏班33个,小戏(杖头木偶)班(社)38个,演出活动遍及陕南、湖北和四川。民国20年以后,因连遭自然灾害,民生维艰,除小戏(木偶)班社外,大多数大戏班社迫于生计而解散。解放前夕,仅存海兴班、治兴班、兆庆班、新民社、景福社、化俗社和湑马剧社等7个班社,有演员200多人,名老艺人40多名。其中有驰名西北的“活老旦”程海清和“艳过梁”王兴寿、“盖汉中”王长隆、“活马武”任于福、“活孙权”刘海福、“活猴王”张喜娃、“短命鬼”秦海才、“戏状元”陈洪、“铁嗓子”刘林庆、“琴声琴音”谢兴隆以及“结结娃”吴德录、“机房娃”吕明庆、“麻三列”白海录、“驴脸”陈万喜、“猪眼”田兴华等。 1951年3月,洋县新民秦剧社成立,大戏舞台上的桄桄调遂由秦腔取代。1958年,成立洋县桄桄戏木偶剧团。次年8月,老艺人李艺才、周艺寿在省木偶戏调演大会上分别获演出二等奖和三等奖。“文化大革命”中,木偶剧团被解散。此后,桄桄戏由民间业余木偶剧团演出。1984年,在省、地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县文化馆馆长陈建昌重新组织、培训青年演员18人,成立洋县桄桄(木偶)剧团。剧团设备完善,经常活动在本县城乡和城固、西乡、佛坪等邻县。1986年后,因电视、录像逐渐普及,暂停演出。 本县桄桄戏剧目繁多,传统剧目反映出的时段,由尧舜至清末;其内容,有历史剧、神话剧、民间风情剧、寓言传说剧等。陕西省文化局曾于1954年5月派员来县,邀请名老艺人程海清、邓玉林、赵洪润、徐海禧、罗泰坤等人座谈,挖掘整理出传统剧目72本,开场、过场锣鼓及各种板头曲调20余套,唢呐、丝弦曲牌简谱120余首。1959~1962年,陕西省剧目工作室根据本县名老艺人的藏本和追忆,挖掘整理桄桃戏传统剧目651本,被其它剧种移植、上演的有300余本,有的流行全国。 二 皮影戏 清乾隆元年(1736),皮影戏(俗称灯影)由关中传入境内,开始在白石寨演出,后流行于四郎、石槽、龙亭一带及东部山区。清代,全县有皮影戏班7个,石槽王文举灯影班,万家岭雍朝杰灯影班,先后赴汉口、关中演出,吸取弦板、灯碗腔朴实柔和之长,完善自身曲调,使洋县灯影腔既有弦板、灯碗腔色彩,又非弦板、灯碗腔,自成体系,形成具有鲜明地方风格的独特剧种。 洋县灯影,唱、白吐字归韵,以洋县方言为基础。结构完整,行装简单,5人(前首、签子、帮签、二股弦、后台)一台戏,曲调优雅婉转,表演活泼洒脱,唱词朴实风趣,行腔运调随剧中人物性格、身份、环境、感情变化,善于表现剧中人的喜、怒、哀、乐。主要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笛子、月琴、铙及尖鼓、扁鼓、苏钹、牙子、小锣等。民国时期,全县有灯影班26个,演出遍及汉中、安康及四川、湖北、甘肃等地。 解放后,1958年成立洋县皮影剧团,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解散。1987年,县文化馆邀集名老艺人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收集传抄剧本116个,其中有清道光六年(1826)的原始本。剧目有《聚魂翔》、《苟家滩》、《青玉瓶》、《劈华山》、《月霄剑》、《葵花镜》、《磨盘山》、《王魁负义》、《雌雄剑》等。1989年,有三里河、万家岭、杜村坝、刘家咀4个农村业余皮影剧团进行演出活动,共有艺人28名。 三 秦腔 民国9年(1920),本县老艺人程海清,首次请关中秦腔艺人来县演出。18年、23年,关中晁天民剧社和汉中新汉秦剧社先后来县演出《闯宫抱斗》、《蝴蝶盃》等剧目。因唱腔道白略似桄桄戏,且演技较高,为县人所爱。此后,西安部分文化教育团体迁入县地,文艺活动多演秦腔,一些青、少年由看戏到学戏,秦腔逐渐在城乡生根。 1951年3月,洋县新民秦剧社成立,招聘秦腔演员,配合反霸减租等中心工作,排演新编秦腔现代戏《枪毙郭凯》等,深受群众欢迎。1952年2月,县人民政府接收新民秦剧社,成立洋县人民剧社,由关少武、张景义、徐德喜、梁新桂等任教师,招收学员26人,随社培训,排演传统剧目《鱼腹山》、《小仓山》、《打虎计》、《黄龙山》及现代戏《白毛女》、《血泪仇》等,秦腔成为本县主要剧种。1955年,改剧社为洋县人民剧团,招收、培训学员30人,演员阵容壮大,演出剧目增加,先后在汉中、安康、成都、广元、绵阳等地演出,得到赞誉。次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名演员程海清在传统剧《火焰驹》中扮演李母,刘泰祥在《马房杀子》中扮演陈荣,轰动西安剧坛,被授予“表演艺术家”,程还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出任常任理事。1957年春,在汉中地区第一届戏剧汇演中,县剧团演出《梅绛亵》有15个演职人员获奖,其中:青年演员梁彩霞获一等奖,齐宝琴等4人获二等奖。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剧团坚持“送戏下乡”,每年约8个月时间在农村演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禁演传统戏,剧团人员缩减到20人,道具、服装多被焚毁。1969年,剧团并入洋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只演出小型歌剧、话剧和清唱、曲艺等。1974年,撤销“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改洋县人民剧团为洋县剧团,陆续调回部分演员,并招收培训学员40人,排演《红灯记》等8个“样板戏”。1977年7月,恢复排演传统剧目,巡回在全县城乡演出。1981年12月,在汉中地区首届中、青年演员选拔调演大会上,有10名演员获奖。1984年10月,参加陕西省秦腔青年演员调演大会,有6名演员分别获奖。1984年以后,受电视、录像的冲击,剧团上座率下降。面对新的情况,剧团在培训后继人才和下乡为群众演出的同时,增设录像放映,以文补文,提高其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 洋县历年创作获奖剧目一览表
┏━━━━━━━┳━━━━━━━━━━━┳━━━━━━┳━━━━━━━━━━━━┳━━━━━━┓
┃ 获奖剧目 ┃ 作 者 ┃ 获奖年月 ┃ 授奖部门、单位 ┃ 奖励类别 ┃
┣━━━━━━━╋━━━━━━━━━━━╋━━━━━━╋━━━━━━━━━━━━╋━━━━━━┫
┃ 梅降亵 ┃ 程海清 ┃ 1957.3 ┃汉中专员公署 ┃ 二等奖 ┃
┣━━━━━━━╋━━━━━━━━━━━╋━━━━━━╋━━━━━━━━━━━━╋━━━━━━┫
┃ 双明珠 ┃ 陈建昌 孙世荣改编┃ 1959.9 ┃中共汉中地委、汉中专署 ┃ 荣誉奖 ┃
┣━━━━━━━╋━━━━━━━━━━━╋━━━━━━╋━━━━━━━━━━━━╋━━━━━━┫
┃ 女尖兵 ┃ 夏志敏 ┃ 1959.9 ┃中共汉中地委、汉中专署 ┃ 荣誉奖 ┃
┣━━━━━━━╋━━━━━━━━━━━╋━━━━━━╋━━━━━━━━━━━━╋━━━━━━┫
┃ 拷卜凤 ┃ 陈建昌移植 ┃ 1960.3 ┃陕西省文化局 ┃ 二等奖 ┃
┣━━━━━━━╋━━━━━━━━━━━╋━━━━━━╋━━━━━━━━━━━━╋━━━━━━┫
┃ 跑 庵 ┃ 陈建昌移值 ┃ 1960.3 ┃陕西省文化局 ┃ 二等奖 ┃
┣━━━━━━━╋━━━━━━━━━━━╋━━━━━━╋━━━━━━━━━━━━╋━━━━━━┫
┃ 社长的女儿┃ 陈建昌移值 ┃ 1964.4 ┃汉中专员公署 ┃ 二等奖 ┃
┣━━━━━━━╋━━━━━━━━━━━╋━━━━━━╋━━━━━━━━━━━━╋━━━━━━┫
┃ ┃ 李存善 ┃ ┃ ┃ ┃
┃ 万年田 ┃ ┃ 1965.3 ┃汉中专员公署 ┃ 奖状 ┃
┃ ┃ 王培钧 ┃ ┃ ┃ ┃
┣━━━━━━━╋━━━━━━━━━━━╋━━━━━━╋━━━━━━━━━━━━╋━━━━━━┫
┃ 绘蓝图 ┃ 王洁卿 ┃ 1973.3 ┃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 ┃ 奖状 ┃
┣━━━━━━━╋━━━━━━━━━━━╋━━━━━━╋━━━━━━━━━━━━╋━━━━━━┫
┃ 燃烧的山乡┃ 李前卫 ┃ 1978 ┃汉中地区行政公署 ┃ 奖状 ┃
┣━━━━━━━╋━━━━━━━━━━━╋━━━━━━╋━━━━━━━━━━━━╋━━━━━━┫
┃ 一日三餐 ┃ 王振基 ┃ 1979 ┃汉中地区行政公署 ┃ 一等奖 ┃
┣━━━━━━━╋━━━━━━━━━━━╋━━━━━━╋━━━━━━━━━━━━╋━━━━━━┫
┃ ┃ ┃ 1979 ┃ ┃ ┃
┃ 老马招工 ┃ 阎志智 ┃ ┃陕西省人民政府 ┃ 二等奖 ┃
┃ ┃ ┃ 1980 ┃ ┃ ┃
┗━━━━━━━┻━━━━━━━━━━━┻━━━━━━┻━━━━━━━━━━━━┻━━━━━━┛
洋县历年获奖演员一览表
┏━━━━━━━━━┳━━━━━━━┳━━━━┳━━━━━━━━━━━━━┳━━━━━━━━━┓
┃ ┃ ┃ 获 奖 ┃ ┃ ┃
┃ 时 间 ┃ 颁奖单位 ┃ ┃ 饰 演 角 色 ┃ 获奖类别 ┃
┃ ┃ ┃ 演 员 ┃ ┃ ┃
┣━━━━━━━━━╋━━━━━━━╋━━━━╋━━━━━━━━━━━━━╋━━━━━━━━━┫
┃ ┃陕西省第一届 ┃程海清 ┃《火焰驹·打路》饰李母 ┃“名老艺人”、 ┃
┃ 1956年6~7月 ┃戏剧观摩演出 ┃ ┃ ┃“艺术家”称号 ┃
┃ ┃大会 ┣━━━━╋━━━━━━━━━━━━━╋━━━━━━━━━┫
┃ ┃ ┃刘泰祥 ┃《马房杀子》中饰陈荣 ┃“名老艺人”称号 ┃
┣━━━━━━━━━╋━━━━━━━╋━━━━╋━━━━━━━━━━━━━╋━━━━━━━━━┫
┃ ┃ ┃李艺才 ┃ ┃二等奖 ┃
┃ ┃陕西省木偶戏 ┣━━━━╋━━━━━━━━━━━━━╋━━━━━━━━━┫
┃ 1959年8月 ┃调演 ┃ ┃ ┃ ┃
┃ ┃ ┃周艺寿 ┃ ┃二等奖 ┃
┣━━━━━━━━━╋━━━━━━━╋━━━━╋━━━━━━━━━━━━━╋━━━━━━━━━┫
┃ ┃ ┃齐宝琴 ┃《大破天门阵》中饰穆桂英 ┃优秀青年演员奖 ┃
┃ 1960年5月 ┃陕西省青年演 ┣━━━━╋━━━━━━━━━━━━━╋━━━━━━━━━┫
┃ ┃员汇演 ┃ ┃ ┃ ┃
┃ ┃ ┃梁彩霞 ┃《大破天门阵》中饰杨八姐 ┃优秀青年演员奖 ┃
┗━━━━━━━━━┻━━━━━━━┻━━━━┻━━━━━━━━━━━━━┻━━━━━━━━━┛
续表
┏━━━━━━━┳━━━━━━━┳━━━━┳━━━━━━━━━━━━┳━━━━━━━┓
┃ ┃ ┃ 获 奖 ┃ ┃ ┃
┃ 时 间 ┃ 颁奖单位 ┃ ┃ 饰演角色 ┃ 获奖类别 ┃
┃ ┃ ┃ 演 员 ┃ ┃ ┃
┣━━━━━━━╋━━━━━━━╋━━━━╋━━━━━━━━━━━━╋━━━━━━━┫
┃ ┃ ┃朱淑兰 ┃《庚娘杀仇》中饰尤庚娘 ┃ 演员二等奖 ┃
┃ ┃ ┣━━━━╋━━━━━━━━━━━━╋━━━━━━━┫
┃ ┃ ┃何春玲 ┃《斩秦英》中饰银屏公主 ┃ 演员二等奖 ┃
┃ ┃ ┣━━━━╋━━━━━━━━━━━━╋━━━━━━━┫
┃ ┃陕西省秦腔青 ┃杜忠德 ┃《杨三小》中饰杨三小 ┃ 演员三等奖 ┃
┃ ┃ ┣━━━━╋━━━━━━━━━━━━╋━━━━━━━┫
┃ 1984年10月 ┃年演员调演大 ┃ ┃ ┃ ┃
┃ ┃会 ┃刘宏莉 ┃《打焦赞》中饰杨排风 ┃ 演员三等奖 ┃
┃ ┃ ┣━━━━╋━━━━━━━━━━━━╋━━━━━━━┫
┃ ┃ ┃ ┃ ┃ ┃
┃ ┃ ┃侯汉利 ┃《打焦赞》中饰焦赞 ┃ 演员三等奖 ┃
┃ ┃ ┣━━━━╋━━━━━━━━━━━━╋━━━━━━━┫
┃ ┃ ┃高宝杰 ┃《斩秦英》中饰唐王 ┃ 演员三等奖 ┃
┗━━━━━━━┻━━━━━━━┻━━━━┻━━━━━━━━━━━━┻━━━━━━━┛
除县剧团外,城乡秦腔业余剧团也比较活跃。从50年代起,城关、谢村地区的一些乡村,就先后成立业余剧团,至1981年,全县箱杖具备、角色齐全的业余剧团有34个,绝大部分演秦腔剧目。业余剧团演员均不脱产,农忙务农,农闲排、演,本地演出,设台方便,收费较低,颇受欢迎。有的还应邀到外地演出。1982年以后,随着电视、录像逐渐在农村普及,业余剧团大部分解散。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