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的文学创作,历史上无刊物登载,除《州志》中有零星诗歌、散文记载外,其余作品多佚。 30年代,本县一批青年先后赴外地求学,以各自的亲身文学创作实践和清新明快的文笔,把新文学的热风带回宁强,使宁强文风打破了千百年的沉闷,渐为人们所接受、传播和学习,黎琴南、屈成章等人是宁强新文学拓荒者的代表。 解放后,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针,文学的创作方向和服务对象有了划时代的革命。 1958年,县文化馆内始设文学创作组,党政机关、学校有一大批业余文学爱好者,自发进行文学创作。70年代末,业余文学创作队伍逐渐扩大。1980年后,一些群众性的文学社、诗社纷纷成立,团结、鼓舞、培养了许多文学新苗。据1979年至1989年10年间的不完全统计,本县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和参加省级以上调讲的作品有小说14篇,散文10多篇,故事17篇,戏剧8出,诗歌300余首。 黄坝驿乡牢固关村民卢富平,长期坚持儿童文学创作,其作品在《中国儿童》、《儿童文学》、《儿童时代》、《故事大王》、《小宝宝画报》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60余篇。 宁强县文学社情况表
┏━━━━━━┳━━━━━━┳━━━━━━━━━━━━━━━┳━━━━┳━━━━━━━━┓
┃ 社 名 ┃ 发起人 ┃ ┃会员数 ┃ 刊物名 ┃
┃ ┃ ┃ 宗 旨 ┃ ┃ ┃
┣━━━━━━╋━━━━━━╋━━━━━━━━━━━━━━━╋━━━━╋━━━━━━━━┫
┃ ┃宁强县文化 ┃探索文学创作新路,力争呈现地 ┃ ┃ ┃
┃旋风 ┃ ┃ ┃50余人 ┃《旋风》 ┃
┃ ┃馆文学组 ┃域风格,激励创新 ┃ ┃ ┃
┣━━━━━━╋━━━━━━╋━━━━━━━━━━━━━━━╋━━━━╋━━━━━━━━┫
┃ ┃陕南石棉 ┃活跃矿内文化生活,团结有志于 ┃ ┃ ┃
┃秦岭 ┃矿团委、工 ┃文学创作的青年,联合外地文学 ┃20人 ┃《秦岭》 ┃
┃ ┃ ┃ ┃ ┃《荞麦花》 ┃
┃ ┃会、学校 ┃爱好者,探索文学创作新路 ┃ ┃ ┃
┣━━━━━━╋━━━━━━╋━━━━━━━━━━━━━━━╋━━━━╋━━━━━━━━┫
┃ ┃宁强二中 ┃ ┃ ┃原名《习苑》 ┃
┃嘉陵江 ┃ ┃开辟第二课堂,推动语文教学。 ┃50人 ┃1989年改为《龙 ┃
┃ ┃语文教研组 ┃ ┃ ┃ ┃
┃ ┃ ┃ ┃ ┃魂》 ┃
┣━━━━━━╋━━━━━━╋━━━━━━━━━━━━━━━╋━━━━╋━━━━━━━━┫
┃宁强在汉中 ┃李勇 ┃在宁强学生中宣传宁强,研究宁 ┃ ┃ ┃
┃ ┃陈安平 ┃ ┃120人 ┃《溯源》 ┃
┃学生联谊会 ┃ ┃强,激发热爱家乡意识。 ┃ ┃ ┃
┃ ┃王小平等 ┃ ┃ ┃ ┃
┣━━━━━━╋━━━━━━╋━━━━━━━━━━━━━━━╋━━━━╋━━━━━━━━┫
┃ ┃ ┃歌颂巴山人的新精神、新面貌和 ┃ ┃ ┃
┃背二哥诗社 ┃卢超 ┃ ┃70余人 ┃《巴山情》 ┃
┃ ┃ ┃大巴山自然风光 ┃ ┃ ┃
┗━━━━━━┻━━━━━━┻━━━━━━━━━━━━━━━┻━━━━┻━━━━━━━━┛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