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民间历来有演戏习俗。佛坪厅城(今周至县厚畛子乡老县城村)东门外城隍庙有戏楼,西门内有乐楼。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佛会)、四月二十八日(药王会)、五月十三日(关公磨刀会)及二月初九、六月初十、九月十九日(观音三会)、春节等时节、在佛坪厅城及袁家庄关帝庙、陈家坝、古墓岭戏楼、龙窝红莲寺戏楼等处,由汉中、洋县等地请来的戏班演戏3~5天。民国初年,商贾旅客渐从湖南、湖北、安徽、四川、安康等地来佛经商或做工,工余三五成群,组成自乐班,打围鼓,唱汉剧二黄、八岔小调等。后日益扩大,每逢娶嫁庆寿,生日满月,应邀登门唱堂戏,以示恭贺,颇受群众欢迎。民国6年(1917),郭家坝村民集资购置社火戏箱,排演社火戏。至此,社火戏始兴于本县。民国8年(1919),本县绅士李紫葭购置戏箱,招收演员,成立二黄戏班“雪春社”,当年正月十五始在袁家庄关帝庙首演三昼夜,后渐活跃于全县。民国9年(1920)曾赴西安、汉中、安康等地演出。演职人员达60多人,排演戏50多出(折),盛极一时。12年(1923),遭匪患,“雪春社”被劫掠一空,剧社解散。民国15年(1926)李雪坡成立二黄皮影戏班,李国藩等人先后置皮影戏箱多口,到全县各地演出。民国34年(1945)县长饶国钧组建业余剧团,演秦腔、二黄戏。次年饶国钧卸任后,该剧团解散。民国12年(1923)大河坝木耳沟村村民陈老九购木偶戏箱一付在蒲河、汶水河一带演出数月即停。 建国后,当地驻军和土改工作队组织群众多次演出活报剧、秧歌舞、龙灯、狮子、彩船等文艺节目,宣传反霸减租、镇压反革命、土改等各项政策。 1952年5月6日,陈家坝业余二黄剧团建立,演职人员26人,聘请宁陕江口剧团演员马玉、李玉翠任教练,在椒溪、蒲河流域及板房子、小王涧等地巡回演出《取长沙》、《串龙珠》、《玉堂春》、《昊天塔》等戏。1953年该团集资500多元、120公斤稻谷,1956年又集资300元,扩充衣物箱具。30年间,该团在蒲河流域时演时停。1984年调县会演。 1953年,袁家庄成立业余剧团,县文化馆负责,当年7月演出秦腔《空城计》、《临潼山》、《取长沙》等历史剧。1954年至1957年上半年由县级各单位抽调文艺爱好者组织业余宣传队,由县文化馆领导,配合当时粮食统购统销、农业合作化、取缔一贯道等中心工作,在全县城乡巡回演出。演出现代歌剧《罗汉钱》、《归来》、《白毛女》、《吹鼓手招亲》、《王秀鸾》、《两兄弟》、《打麦场》等。 1956年建立佛坪县黎明皮影社,由古峪沟马寅领班巡回农村演出。不久解散。 1962年建立佛坪县秦腔业余剧团,排演秦腔《铡美案》、《花田错》、《游龟山》等历史剧及《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现代剧。“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被迫解散,古戏剧装被烧毁。 1972年2月8日,成立佛坪县文艺宣传队,招收演员25人,排演小歌舞、话剧、曲艺等文艺节目。1975年参加汉中地区文艺调演,演出自编小戏剧《追报表》、歌舞《采青》,受到奖励。1975年,更名为“佛坪县文工团”,在本县及汉中、洋县、城固等地演出大型眉胡剧《梁秋燕》及部分歌剧、话剧。1978年排演古典传统秦腔剧《灵堂花烛》、《胭脂》、《屠夫状元》、《桃李梅》、《金麒麟》等10多本戏。1984年底,由于秦腔观众少,经费拮据,文工团解散,衣箱由县文化馆接管。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