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 清代,每年正月,进行游春劝农活动。用竹篾彩纸扎一条牛,一人拉“牛”,一老农持犁,厅同知随行,到境内一些人户较集中处说春,劝人及早进行春耕生产。游春完后,将编制牛的竹篾供于槽头或畜圈,以求槽头兴旺。另一种方式:一两个人,称“春官”,手抱木刻春牛,持《报春图》(上写二十四节气日期),于“立春”前挨家挨户说春,说春内容一般为押韵吉利的话,如“四季平安”、“抬头见喜”、“吉祥如意”、“恭喜发财”等,或说“一进门来大大开,一股银水流进来,春官今日来过后,吉祥如意广生财”。主家给说春者米面或红包(红纸内包钱)以示谢意。此种说唱风俗至今尚有流传。 劝善 演唱者1~2人,手持竹板,或木鱼碰铃,到农村家户说唱劝善。内容多是劝人行善做好事,如《劝世文》等。 渔鼓筒 演唱者用一米左右长的竹筒,下筒口绷以蛇皮,右手击筒,左手摇两块小木板,板鼓同时敲击,铿锵作声以作演唱节拍。演唱内容为情节较完整的民间叙事韵文或民间小曲小调。一般于夏夜纳凉时或婚庆寿诞之时祝贺。大河坝一带曾流行。 绕口令 一人演说或两人对说,以字平和,用气均匀,虽拗口而顺畅通达。 烧拜香 清代及民国时期流行在全县城乡,为敬香还愿的仪式风俗歌,以说唱为主,多是儿女为父母在神灵前许愿歌。此俗建国后渐消失。 顺口溜 全县各地农村流行,一般在婚、丧、寿辰、造屋等酬客时,或逢年过节欢庆时,主持人说顺口溜致谢或逗乐。内容随地点、场合、人物对象而定。一般有押韵和不押韵两种,或雅或俗,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句,句数可分为三句、三句半、四句、五句及多句,亦有长短句式交错者。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幽默感人。如婚事酒礼宴间主人酬客词:“我代表主家,拱手致敬,多谢众乡亲,今日喜庆花烛,惊动远近贵客,操心跑路,花钱劳神,涉水爬山,不避风寒,前来贺喜,敬请众贵客,不嫌薄酒,多饮两杯,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较俗者如:“天晴出日头,下雨水长流,人从桥上走,水从桥下流。黄豆磨豆腐,芝麻打香油”。 唱孝歌 民间长辈逝世后,子孙辈在守孝时,或亲自唱,或雇歌把式唱孝歌。唱法形式有两种:坐丧:三五人坐于灵柩旁边敲锣鼓边唱;转丧;1人敲锣鼓带头,子孙辈依次跟随其后,绕灵柩边转边唱。有的地方唱哀丧,即一歌把式,每唱1小节,三五人用高八度调重复唱其最后一句,并带“过门调”,亦称“高腔”,类似川剧的“满台吼”。唱孝歌建国后仍流行。 自乐班 亦称小戏。建国前较流行,建国后较少。逢婚娶寿辰或家有喜事时,请一小戏班,一般七八人,围坐堂屋或院内,三五个唱者,不化妆,不着装,只坐唱,无动作,管弦,锣鼓等戏剧乐器伴奏。演唱内容一般为秦腔折子戏唱段,夹有道白,亦有唱民间小调者。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