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民歌是陕南地区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种。 (一)来源 紫阳土著人很少,大多是南方移民后裔。因此紫阳民歌具有明显的南方印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南方的唱本。如《桑木扁担》、《十绣》、《倒采茶》、《到扬州》等。 还有一部分直接来自生活之中。一种是旧调填新词,一种是重新创作。如新民歌《劝郎把兵当》、《斗恶霸》、《庆解放》、《千年古树开了花》、《毛主席领导幸福来》,即是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籍贯不同的人杂居一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因此,紫阳民歌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内容上,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抨击封建制度和旧 礼教、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占绝大多数。其次,是劳动生活的写照。形式上,分为“劳动号子 ”、“山歌”、“小调”、“花鼓子”、“八岔”、“风俗歌曲”、“宗教歌曲”、“新民歌”7大类,另外还有“曲子”。各地传统民歌互相交融,当地人民传唱、改造加工,终于形成既有南方情调,又有北方风格的自成一帜的民歌特点。 (二)特点 紫阳民歌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演唱润腔方法和调式音阶用法都独具特色,特别是任河一带,因其山谷纵横,有空谷回响的效果,所以,喜欢甩高腔,吼山歌。而汉江沿岸则喜欢哼小调。 劳动号子 是民歌音调的根源基础。其种类很多,如《汉江船工号子》、《放排号子》、《打夯号子》、《抬石号子》、《装卸号子》、《搬运号子》、《抡锤号子》、《打油号子》、《抬丧号子》等。其中以《汉江船工号子》、《放排号子》、《抬丧号子》最有特色。《汉江船工号子》由“上水号子”、“下水号子”和“其它水上号子”组成。其调式基本是综合六声宫商调式,也有少数徵羽调式,音调起伏跌宕,音程大跳较高,节奏变化大,是船工水上生活的写照。1972年,本县音乐工作者改编的《汉江船工歌》,曾得到陕西音乐界的好评,并在省电台播放过。后因交通条件和交通工具的改变,木船渐少,汉江号子亦渐趋衰落,而抬石、打努等劳动号子还在流传。 山歌 在民歌中占大多数。本县民间俗语有“山歌无假戏无真”之说,证明山歌是劳动人民真实情感的表露。 山歌歌词有很多是劳动中即兴而作的,如《采茶歌》、《锣鼓草》、《栽秧歌》、《磨儿调》等。唱山歌的旺季也常是春、夏采茶、薅草和秋收之时。 若是打对台唱盘歌,一场歌可持续很长时间。山歌又分“山歌号子”、“山歌调子”、“通山歌”、“锣鼓草”4种。山歌号子无词或词少,而衬词较多,所以有“词短号子长”之说。山歌号子用假嗓演喝,旋律起伏大,长音多,但音域不宽。山歌调子是对有词并有固定曲调的山歌的习惯称呼,往往一歌多名,或一调多词。唱法有假嗓、真嗓两种。假嗓唱法俗称“拉调子”,类似山歌号子,真嗓即用平腔演唱。 山歌调子语言生动,曲调手法巧妙,有较强艺术表现力。通山歌则指普通流行的一种通用格式的歌,其歌词格式一是规整的“五句子”——前4句多用比兴、第5句点明主题;一是“联八句”——在“五句子”的第二或第三句之后到结尾之间,插入若干句“赶句”,其曲调格式较为固定,一般以第1、2句为音乐主题,第3句为第2句的变化重复,第4、5句又是1、2句的变化重复。低山地区流行调式音列是6123(羽),高山地区流行调式音列是5612(徵)。锣鼓草是薅草农忙季节敲锣打鼓唱山歌,激励劳动情绪、减轻疲劳的一种方式,一般由一人领唱,两人和锣鼓及帮腔,歌词内容多为即兴创作。 小调 词曲比较固定,多用平腔。风格特点是:曲调细腻流畅,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平稳细碎,音域较窄,表达的情绪文静秀气,带有诉说性。其调式以五声徵调式为最多。角调式未发现。 花鼓子、八岔 是本县流行较广的民间口头艺术形式,二者联系密切,习惯上将二者并列。但八岔跟汉剧甚密,故放在戏剧章里详述。花鼓子属即兴而作,有些好的口头作品经长期传唱而得以保留。花鼓词结构一般是每段7字4句,少部分5句的最后一句为5字。有时在第2句后插入数板词,而使篇幅打破限制。花鼓子伴奏锣鼓各地都是三板式:唱完1、2句打头板,唱完第3句打二板,结束句打 落板,旋律为徵调式,但有上河调、下河调之分:汉江上游各地为上河调,下游为下河调。高山区曲调粗犷、高亢而旋律性差;低山区曲调细腻,装饰音多,旋律性强。 风俗歌 有孝歌、哭丧、哭嫁、撒喜、办交待等类型。流行广的是孝歌,哭丧、哭嫁。过去还产生过专事唱孝歌的艺人和受聘哭嫁、哭丧的人,因而,它已同实感相分离而形成一种艺术形式。其基本调式亦为五声徵调式。宗教歌曲 这是民间从事某种宗教迷信活动时唱的。主要有“道歌”、“坛歌”、“端公调”、“烧拜香”等。 紫阳曲子 一种座唱形式的民间艺术,仅流传于本县宦姑滩几个较大的集镇。演唱时用三弦、二胡和飞子(酒盅)、蝶子、碰铃等乐器伴奏,与江南丝竹音乐和关中眉户音乐有着密切关系。如《虞美人》,就有明显的江南风格;而《剪金景·水漫金山》却和眉户相近。曲子歌词有固定唱本,文学性强。如《小四景》、《进兰房》、《四季相思》、《考红》、《十片麻城》、《太平年》等,曲调比小调更有歌唱性,往往有一套完整的曲牌程式。 新民歌 一是群众口头创作并传唱开来的,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组织人力创作的。前者如《穷人生得呆》、《拉状丁》、《大雁大雁捎个信》;后者如《跃进歌声连天响》、《扫盲歌》、《工不完成不休息》等。新创作的民歌政治气息浓而缺乏生活情感,并有相当一部分应景之作,故流传不广,只有《可爱的紫阳》、《开山歌》等少数新民歌产生过一定影响。 (三)分布 劳动号子 放排号子、装卸号子、搬运号子流传于汉江、任河、渚河、汝河两岸的一些较大集镇,如洞河、县城、瓦房店、宦姑滩、汉王城等地。其它号子如抬石、打夯、抬丧号子等流传在低山区。 山歌号子 大部分流传在中、高山地区。 通山歌 除蒿坪区和汉城区少有外,其他各地均有流传。 锣鼓草 主要流传在高山地区,即双门全区,毛坝区的紫黄、瓦庙、麻柳、青荆等乡,洄水的界岭、小河、斑桃等乡。六、八道河和任河上游地区尤为盛行。 小调 全县各地均有流传,但主要流传于低山和川道,特别是县城、洞河、瓦房店、蒿坪河、汉王城等几个集镇。 道歌、烧拜香流行于寺院及各地庙 会。擂鼓台及解放前的圣谕坛尤盛。 八岔、曲子 主要流行于县城、瓦房店、宦姑滩、洞河、蒿坪河、毛坝关、汉王城等集镇。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