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秦腔戏曲训练班。1984年6月,张养正等离、退休职工12人,集资400元,在东沟窑洞内筹办秦腔训练班。招收学员40余人。聘请教练5人。张养正等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自筹床板、桌凳、门窗等。在县邮电局、招待所、潼关中学、文化馆等单位的支持下,购置炊具、乐器、服装、幕布。同年12月起,排练剧目有《三对面》、《斩秦英》、《柜中缘》、《三夫人》、《大破天门阵》等30回、本。1985年,配合法制教育、计划生育,宣传演出《擒狼记》、《斗神婆》等新编折子戏15场次,上座观众万人以上。有7名学员被选入县剧团。1987年,因校址他用而停办。 老腔皮影班。1962年,民间艺人侯德娃,由华阴县东泉店迁居本县小泉村。联合张社民、张喜文、张安民、侯新民组成皮影班。排演《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罗府搬兵》等剧目。在潼关、华阴农村演出。1985年夏,在华阴演出《罗通扫北》,被省电台录音播放。1987年12月参加渭南地区皮影调演。演出《八仙过海》,获剧本整理、表演等7项奖励。1989年,参加陕西省“钟楼杯”大奖赛,侯德娃获演唱二等奖。 第二节 业余剧团 城镇业余剧团。1949年7月,原《明德学社》艺人自行组织演唱,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北。1952年,组建业余剧团,配合土改、抗美援朝、贯彻《婚姻法》、农业合作化等中心工作。演出《罗汉钱》、《白毛女》、《穷人恨》、《小二黑结婚》等大型剧目。1966年,“文革”破“四旧”中,戏装、道具在东方红广场,被付之一炬。 农村业余剧团。1949—1950年春,窑上村、万仓村、小峱口村分别成立业余剧团。1965—1975年,东官、寺角营、港口、十里铺、西姚、麻峪口、种家窑、万家岭、下屯、三堡、段名、老洼沟、税村等40余个业余剧团陆续成立。农闲排练,冬闲、春节调演。1983年,春节调演,高桥演出现代剧《合家欢》。1986年,组织各乡(镇)民间鼓乐调演。太要演出《四喜钻缸》,受到奖励。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