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白云观建成之初,没有道教音乐。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张真义等,持陕西布政使司帖来白云山总领教务,期间,将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传授于佳县白云观道士。北京白云观地处京都,道教音乐受宫廷音乐的影响,具有古朴典雅、庄重肃穆的特点。清代康熙年间,白云观道士苗太稔云游江南各地,广集名山道乐,充实了白云山道教音乐。因而白云山道教音乐又具有清新婉转、优美流畅的江南韵味。 在长期深入民间演奏中,道士们又吸收佛教音乐、晋剧、唢呐、民歌中的优美曲调和独特演奏技巧,逐步形成和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白云山道教音乐。 白云山道教音乐可分为三类,即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经韵曲调是道士念诵经书的曲调,又称经歌,乐曲节奏自由,音域宽广,拖声较长,反复连绵。根据不同的经卷内容,配以不同的曲调,产生不同的效果。如《赞真武祖师经》、《赞玉皇大帝》、《群仙来临》等,营造出神仙、帝君来临时的庄严肃穆气氛;《三祭茶》、《见灵》、《哭五更》等,则是祭奠亡灵时悲哀婉切的曲调。笙管音乐清脆悦耳、灵秀优美,管子、海笛演奏主旋律,笙则配以和声,主要用于经韵曲调的伴奏和念经间隙的间奏。打击乐则富有陕北民间吹打乐的特色,高亢激越,豪放悠扬,吹打和谐统一,一般用于前奏、间奏和结尾,也有迎送之用。打击乐器主要有小鼓、小镲、铙、钹、云罗、铛铛、二饼子、木鱼等。在音乐活动中,经韵曲调和笙管音乐与打击乐互相配合,和谐统一,让人感到既新颖又不单调,有重复而不枯燥。 佳县白云观道教音乐曲目繁多,威严庄重的有《西方赞》、《经堂乐》、《扑灯蛾》、《清江引子》、《狮子岭》、《上南坡》、《春风百草生》等;凄凉伤感的有《千身佛》、《纱窗外》、《读书人》、《柳青娘》、《万年红》、《挂金锁》等,还有极富时代特色的《绣荷包》、《三十里铺》、《陕北人民想念毛主席》等。 清代中叶,是白云山道教音乐的全盛时期,不少道士在吹奏技法上精益求精,为白云山音乐的发展作了不懈努力。清道光年间(1821~1850),道士牛合有、张复礼对音乐十分重视。清末乐手高永安培养的两个吹管能手:乔至博吹得花哨优美,申元亨则以功夫见长。为练功夫,冬天,申元亨吹一阵,把手伸进冰窟窿冻一阵,出来搓热再吹,每天晚上,从五龙宫到正殿几经往返,吹的管音能传至数里之外。马至发(小名同同)继承了师傅乔至博的风格,并有创新,同是一支《西方赞》曲,他有三种吹法,势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至今,白云山的音乐仍然保持了马至发的风格。1955年,马至发、康至功等在陕西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调演会上演奏的《笙管曲牌联奏》,荣获集体演奏一等奖;马至发获个人吹奏(管子)一等奖。为抢救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白云山管理局于1989年挖掘整理经韵曲调65首、笙管乐曲52首、打击乐曲25首,编辑成《白云山道教音乐集》,并对主要道教乐曲录了音,由陕西省西部音像出版社发行《白云山道教经韵》专用磁带。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