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剧是小场秧歌中上演的小型剧目。传统的秧歌剧有《张良卖布》、《蛮婆算命》、《摘南瓜》等。新秧歌运动兴起后,秧歌剧进行了改革创新,并搬上了舞台。四十年代中期到五十年代中期,是本县秧歌剧演出最盛时期。分区文工团先后上演了大量秧歌剧,如《小放牛》、《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抗属刘凤莲》、《一件皮袄》、《上冬学》、《喂鸡》、《铁柱子老常》、《无定河畔上》、《双报仇》等,同时还上演了大型歌剧《血泪仇》、《穷人恨》、《白毛女》等,《白毛女》的演出曾轰动绥德分区和陕甘宁边区。戏剧家、导演并在后期任副团长的于学伟采用系统的斯坦尼表演艺术体系培训演员,著名的演员先后有刘燕生、杜锦玉、贺鸿训、李正明、姜应宗、王丕祥、薛增录、刘燕萍等。 分区文工团调离后,绥师成立文艺班,上演了不少秧歌剧,如《四差稍书》、《红鞋女妖精》、《做军鞋》、《越捞越深》、《比一比》等,魏瑞祥、黄锡林、田生玉、白龙、李秀珍、魏吉祥、黄克莲、白秉权、叶生、张彩萍等是文艺班较好的演员。1949年11月文艺班调往延安后,绥师又成立文艺宣传队,在演出秧歌剧的基础上排演了大型歌剧《刘胡兰》,该剧及演员刘恒荣、雷飞、白应天等受到群众好评。 此外,群众剧团、县城的几家秧歌队以及业余剧团都排演了不少秧歌剧。群众剧团上演的秧歌剧有《推小车》、《拉洋片》、《秋生和秀芬》等。秧歌队以第三区(即南关)秧歌队最出名,上演的秧歌剧《赵富贵自醒》、《做军鞋》和演员梁才受到群众好评。业余剧团在演出秧歌剧的同时,还排演了两部大型歌剧《小二黑结婚》和《王贵与李香香》。 1951年8月新成立的绥德专区文工团继续上演秧歌剧,如《儿女的亲事》、《罗汉钱》、《打酒瓶》等,张玉奇、马桂林、刘恒荣、梁淑英、王前英、吕光茹等是较好的演员。第二年文工团解散,不久业余剧团也解散,绥师文艺宣传队也由于演员毕业或外调而逐渐衰落,到五十年代后期,只有群众剧团上演少数秧歌剧和歌剧,以及春节期间各家秧歌队上演一些秧歌剧。“文化大革命”期间秧歌剧和歌剧演出很少。“文革”后群众剧团加强了现代剧演出,秧歌剧和歌剧上演增多。七十年代,剧团上演的小歌剧《剪窗花》参加了地区会演,八十年代上演的大型歌剧《三十里铺》参加了陕西省调演。1987年春节期间在西安的绥德籍文艺工作者回家乡采风,由当年的原班人员重新演出了四十年代的秧歌剧《越捞越深》。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