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大约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传入本县,它是为木偶皮影戏配唱的一种戏曲音乐。本县最早领起碗碗腔影戏班的是田家岔乡李家沟村的杨氏父子。杨氏领戏传五世,成为绥德皮影戏世家,第三世杨友亮时,一家人竟同时领过6班影戏。影戏班人数不多,五六人即可组成,每人都一专多能,唱、拉及表演都行。四十和五十年代,杨宏佑和盲艺人郝永发曾对碗碗腔作过一些改革,他们吸收晋剧、秦腔、民歌、关中碗碗腔的特点,在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上大胆创新,使绥德碗碗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碗碗腔影戏的传统剧目有《刘海砍樵》、《白蛇传》、《秦香莲》、《杨家将》等,改革后上演的新剧目有《白毛女》、《红娘子》、《逼上梁山》等。影戏主要在农村年、节和庙会社火期间演出。1955年,杨宏佑、郝永发领的影戏班参加了陕西省民间音乐戏剧调演,杨宏佑、郝永发、杨宏雄获奖,并由省广播电台录音播放。1964年影戏班解散后再未恢复,只有群众剧团上演少数碗碗腔小戏,1979年剧团自编自演的《钉鞋记》参加陕西省调演获好评。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