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民国初期,宜川秧歌规模小,以唱为主,伴有舞蹈,类似当今的“四人转”,演出者多为男娃娃,装扮成男娃女童,手拿小锣小钗、材板等。边鼓边打,边围转,敲一阵,唱一阵,多系恭喜、祝福、欢庆丰收、歌颂英雄的唱词。 解放初,从陕北流传而来,带有浓郁的陕北风味和宜川特色的秧歌,融合形成。现在流行的秧歌主要是庆祝重大胜利和庆“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春节等节日演出,多由学校、机关、居民委员会、生产队组织起来的。秧歌队分为男女两列,30人至50人不等。男女两个为秧歌领头。扮为工人农民手举斧头、弯镰刀,两列队员依次工、农、兵、学、商妆扮。前有锣鼓开道助威,偶而唢呐伴奏,过街走巷,队员只扭不唱,随着鼓点节奏,扭花套,等到演出的场地时,才边扭边唱或在停园场后领唱、合唱歌曲,人们称为“扭秧歌”。六十年代后,扭秧歌一般由鼓手、吹手、伞头和“扭家”组成。伞头手捧一把彩绸伞,在队前领头领唱,走圆场(踢场)。“扭家”多由青年男女穿戴艳服,扮作各种人物,排列队形伴着锣鼓唢呐,随着伞头边扭边演,爽爽朗朗活泼逗人。秧歌每到一处,在伞头的带领下,先是走园场,然后札场变换,“剪子关”、“套8字”、“踩四门”、“卷菜心”等各种图案,大场子扭完后,各种小节目依次上场演出,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人们似沉浸在喜乐之中。郭下村的老秧歌曾在1958年参加过陕西省秧歌汇演。 近年来,宜川秧歌多集中在春节和元霄节间进行,由县政府倡导并拨款资助。县文化文物局统一领导,县文化馆具体指导,县级各单位按系统组织秧歌队演出。每到正月初五、六,城乡便紧锣密鼓开始排练,十二、三日秧歌队出动,走街串巷,挨次给机关单位“拜年”演出。十五日,秧歌活动达到高潮,乡下农民穿红挂绿,扶老携幼,涌进县城看热闹。秧歌队接踵演出,人群比肩皆是,锣鼓喧天,爆竹齐鸣,烟火腾空,欢声四起,到处洋溢着喜庆气氛。若是数队相遇,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一阵高过一阵,别有一番情趣。夜晚队队举灯笼,家家挂彩灯,通红连天,处处是红的海洋,串串流星绕县城,十七过后,农事繁忙,社火停止。 机关单位、学校在节日和专业性宣传时有秧歌表演。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