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晋剧 本境群众习惯看晋剧,民国年间曾有马蹄沟镇吉利坪的晋剧戏班,山西高应兰和刘恩荣合领的晋剧戏班。1958年成立子洲县晋剧团,因演员流动等原因,曾于1961年冬、1963年两次和绥德县晋剧团合并,而两次分开。1965年全国禁演传统戏,县剧团压缩人员三分之二,只留下24人,实行乌兰牧骑式演出。1966年3月,剧团人员到榆林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县剧团停止演出。1970年3月正式撤销,其人员分散到其它单位。同年秋,县革命委员会又决定在县内招收40名学员,于11月正式成立子洲县文工团。当时京剧样板戏风行一时,于是文工团又学唱京剧,有时也演唱眉户、碗碗腔、道情、歌舞剧,赴各公社轮流演出。1974年县革命委员会负责人爱听秦腔,文工团剧种改为秦腔。1978年根据群众习惯,又由秦腔改为晋剧,并调回原晋剧团的部分演员,1979年文工团迁入人民广场东角新址。1981年文工团实行经济承包制,将团内人员分成两队下乡演出,每队向文工团上缴1万元。1982年仍合为一体,1984年收入2.7万无,1989年县文工团有演职人员40名,属集体单位,以演出庙会戏为主。是年,县文工团共演出剧目18本,演出场次346场(50台),收入6.47万元,吸收观众38万人次,各项指标均创建团历史最高水平。县财政给文工团每年补贴3.5~3.7万元。80年代尚有马蹄沟、马岔等晋剧团。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