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陕北说书 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说唱艺术。说书艺人怀抱一把琵琶(或三弦),腿绑甩橛,手绑蚂蚱板,凳上置一醒木,一人自弹自敲自打自唱。艺人多为盲人,他们走村串户,到田间、院落、炕头为群众演唱,深受群众喜爱。陕北说书的音乐,多由山歌、小调发展而成,曲调丰富,能够表现各种复杂的情感,常用的唱腔据说有九腔十八调,传统书目有数百部,主要演唱历史演义、民间传说等。本县说唱的书目主要有《粉妆楼》、《五女兴唐传》、《杨家将》、《呼家将》、《绿牡丹》、《刘公案》等。 陕北说书故事性强,结构完整,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曲折离奇,环环紧扣,引人入胜,书词爱增分明,有褒有贬,语言质朴、易懂,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旧时,说书是盲人谋生的手段,艺人地位甚低,生活甚苦。艺人除为群众说平安家书、祈喜求福外,有的还兼搞卜卦算命等迷信活动。建县后党和政府对艺人多次培训,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改革。本县说书由单人演唱,有时变为多人说唱,伴奏乐器也有增加。1963年县文化馆将全县盲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盲艺人宣传队,当时有24人,共分3组,分赴全县各地演出。说唱的新书有《刘巧团圆》、《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朝阳沟》、《四岔捎书》、《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母子会》等。县文化馆先后共培训盲艺人39次。1982年起,县盲艺人宣传队基本分散活动,全县现有说书艺人70多名。县盲艺人宣传队队长田治枝14岁开始说书,会说书100多本,周家圪乡佟家坬的拓克珍说书时声情并茂,喜怒哀乐表现得恰到好处,很受欢迎。马岔乡的吴锡忠说书也有特色,地区多次录音。三眼泉乡的郭凤高是近年初露头角的说书艺人。 本县说书艺人弹奏的琵琶很有特色。这种琵琶通身无漆、项曲颈短、琴头平直,其背用独木雕成,状如鸦腹,面镶一片平而薄的板木,上设13个品位,3个音孔,置4根皮弦,形似蝎身,全身长约105厘米,有效发音弦长约80厘米,下部音箱最宽处约6厘米,上部窄处约6厘米,最窄处约4.5厘米,最厚处约6厘米,轸盘长约19厘米,琴首佛牌长约13厘米,项曲约110度。此琵琶无论制作上或演奏上都很原始,经陕西省民间器乐办公室鉴定,认为它是流传在本境的一种稀有、古老的民族民间乐器。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