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县民间舞蹈的特征是情绪炽热,舞姿粗犷。按其表现手法有乐舞、歌舞之分。乐舞只舞不唱,伴以打击乐器,如《彩龙》、《蚌壳》、《高翘》、《跑驴》、《竹马灯》、《地马子》、《高台芯子》、《地社火》、《打锣叉》等;歌舞则是又唱又舞,配以锣鼓弦乐伴奏,表演细腻,如《彩船》、《金钱棍》、《小场子》等。这些舞蹈,虽然有部分已成为全国普遍的娱乐形式,但一经渗入地方特色,便别具独异的风格,如前锋、结友的《火烧狮子》,玩狮人舞于烟雾燎绕之中,体现了劳动人民赴汤蹈火的无畏精神,有时加上《麻婆娘》、《懒婆娘》,更是诙谐幽默,妙趣横生。而《打锣叉》模拟哑剧的表演,穿插跑动,动作和技巧都很别致。再如白龙贯溪村的传统形式《地围子》,歌、舞、戏三者巧妙结合,动作中加有杂耍成份。这些具有鲜明地方性的民间舞蹈,深为群众喜闻乐见,每逢节日、盛会,百演不衰。 在祭祀乐舞方面,大多渊于宗教活动,过去种类颇多。有刘兴奎、慧空表演的《莲花碗》、《放河灯》,有道士为超度亡魂而表演的《跑桥》,有神汉、巫婆装神弄鬼的《跳坛》、《出脚马》、《烧拜香》、《过火坑》,也有为驱旱魃而表演的《祈雨舞》、《耍棒槌》等。其中虽含有大量的封建迷信色彩及不健康的一面,但这些舞蹈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图腾祭祀,有其原始古老的风格特点。如城关地区的《莲花碗》,舞者头顶、肩放、手托荷花瓣状的彩碗,伴随着闪肩、转臂、扭腰等动作,碗里烛火闪烁,千姿百态,典雅质朴。本县独有的端公木壳面具,面目狰狞,凶神恶煞,其神态造型,酷似出土的殷商铜脸壳。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看,这些舞蹈堪称珍贵的艺术遗产。 本县民间舞蹈蕴藏丰富,家底厚实,文化馆1971年挖掘整理,其中《莲花碗》等5个项目分别被介绍在《陕西日报》及《文汇报》上,《禳星》及《斩旱魃》被编入《陕西省民间舞蹈简介》。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