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音勋),是我国目前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6000多年前秦地先民们在漫长的音乐实践中,总结并掌握了音乐规律后创制的秦声乐器之一。戏曲史研究者认为:半坡陶埙是秦声的最早见证,为研究埙的历史乃至我国音乐的渊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依据。民间器乐是灞桥区最为流行的民间音乐,主要有锣鼓乐和鼓吹乐。锣鼓乐中细铜器所使用的单面鼓,最早出现于北魏,时称“达卜”。碰铃也流行于北魏,时称“星”。锣鼓乐中粗铜器产生的年代,据民间老艺人回忆产生于明末清初。鼓吹乐系隋唐时代汉文化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以龟兹国为主)大交流的产物,主要用于民间的婚丧喜庆活动。 △锣鼓乐分为细铜器、粗铜器。 细铜器:俗称酥家伙,有单面鼓、马锣、锣锣、饶钹、钩锣和“小八件”。演奏方式简单,但一般没有文字记谱习惯,靠“社头”口授,世代相传。曲牌有“八仙过海”、“狮子摇铃”、“龙斗虎”、“大钉缸”、“雁落沙滩”等。细铜器以郭家滩、牛角尖、燎原村最为典型。 粗铜器:俗称粗家伙,有大锣大鼓大钗,演奏阵容庞大,宏伟壮观。一般分民间锣鼓和“社火”仪仗。锣鼓以十里铺尉家坡村、新筑乡杨贺村、水流乡草店村、狄寨乡迷村为代表。社火仪仗多流行于席王乡安邸村、霸陵乡莫陵庙村、席王乡梁家街、席王村为代表。曲牌有:“一流水”、“乱八仙”、“十样景”、“过仙桥”等。 △鼓吹乐。多在丧葬仪式、婚嫁礼仪、寿诞及节日演奏。有暴鼓、祀鼓、小堂鼓、钩锣、汤锣、手锣、饺子、饶钹、碰铃和唢呐、海呐(俗称叽呐)等乐器。演奏时根据不同场合要求,表演不同曲目或地方戏曲(秦腔、眉户)音乐。 △铜管乐。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部分业余音乐爱好者自筹资金,自购设备组建铜管乐队,多在婚丧礼仪时演奏,以增强气氛。 建国前,民间器乐多在年节、庙会和喜庆日子自发演奏,演奏时数社队聚集,多有竞争性质。建国后,为繁荣民间器乐艺术,提高演奏水平,从1982年开始,定于每两年举办一届民间锣鼓大赛,对参赛队(社)的阵容,演奏曲目和演奏水平,由文化主管部门和省市专家进行评定,列出名次,共举办锣鼓赛6届。1982年,省外事办公室请新筑乡杨贺锣鼓队,到西安火车站欢迎朝鲜金日成首相来西安访问。是年7月,又参加西安一香港飞机首航仪式的表演。尔后,又为欧美及东南亚10多个国家的外宾进行专场演奏。1983年3月,区文化局抽调全区50余名民间老艺人,组建“灞桥区民间艺术团”。在市体育场为各国外宾进行6场演出。1985年5月1日,牛角尖村锣鼓队应邀在兴庆公园与外国友人联欢。1986年,省外办又邀该锣鼓队在民主剧院为《日本国尖端科学展览会》剪采仪式助兴。1984年,区文化馆组织人力编写《灞桥区民间锣鼓调集成》,整理选录流行于灞桥区的锣鼓曲调120首,后由西安市群众艺术馆收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陕西卷)。灞桥区有鼓乐社(队)172个,均为民间自发组织,其中有陕西省打击乐协会会员单位3个。意大利音协主席沙波尔齐·班采称赞锣鼓乐是:“中国古代的交响乐”。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