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内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有民歌(号子、小调、叫卖乐、教会歌等)、打击乐(锣鼓乐)、戏曲音乐、管乐(唢呐、笙、箫、管、笛等)和由丝竹乐(丝竹器乐和无音律的鱼鼓、梆、铃、响板等)组成的混合民族管弦乐等。民歌中的号子主要流传于草滩、六村堡沿河一带,如船夫号子、渭河号子、撬船歌等,号子为在集体劳动中统一步伐、协调劳动、减轻疲劳而唱出的歌。由一人领唱,众口接唱,具有节奏明快、粗犷、高昂、奔放的特色。小调如《十月花》、《洗狮娃》、《卖顶针》、《十炷香》等在农村广为流传,是群众抒发感情的一种歌唱音乐。打击乐(锣鼓乐)多在年节或喜庆日表演,主要曲牌有《恼猴摘金冠》、《南瓜蔓》、《鹞子翻身》、《狮子滚绣球》等。管乐中的唢呐曲牌如《大开门》、《柳生芽》、《雁落沙滩》等,常可单独演奏。戏曲音乐中的眉户、道情、曲子等也在域内广为流传,并多以故有的曲牌为基础不断加工谱曲、填词演唱,如流传于草滩一带、以民间艺人文郁州为代表的眉户,流传于六村堡一带、以民间艺人毛万禄为代表的道情(曲子)以及流传于南、北双凤村一带,以民间艺人朱永廉为代表的陇东道情等。80年代初,区文化馆曾两次组织人力,对区内流传的民间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编印成《未央区民间音乐集成》。 附: 六村堡长安道情社简记 六村堡长安道情社是由民间艺人毛万禄发起组建,主要成员有毛万禄、杜福善、阎玉广、唐世恺等。长安道情在域内流传甚久。据传,其曲、词均系感业寺老和尚所传,乐器均为神话传说中八仙所用乐器演化而来。主要乐器有鱼鼓、简板、三杈板、笛、三弦、板胡、二胡以及梆、铃、鼓板、小银锣等。曲谱多为僧人念经用的曲调。主要曲谱有《皂龙袍》、《观音》、《一点梅》、《墨韵彩腔》、《绣荷包》、《正调》等。传统剧目有《三英卷》、《二堂拜寿》、《诸魔扫秦》、《卖道袍》、《秋望告贫》、《剐骨奉母》、《高老庄》、《王祥卧冰》、《槐荫会》、《董永典身葬父》、《三人哭河》、《紫金树》等。50年代,西安市文联曾派米舍之等3人驻六村堡整理长安道情曲谱、剧本,并组织艺人排练录音。西北五省民间文艺会演时,毛万禄、毛永贤、杜福善等代表西安市献演《二堂拜寿》选段,由于曲调优美、古朴典雅,博得听众喝彩,当时的省、市领导人赵寿山、方仲如、韩兆鹗等观看演出,并获物质奖和荣誉奖。60年代初,匈牙利音乐协会诂问西安时,经介绍后点名要听长安道情。西安市文联安排六村堡长安道情艺人一行15人,在人民大厦三楼外宾接待室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老艺人还回答了外宾提出的一些问题。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