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剪纸艺术
安塞处于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民族文化向北发展,以阴山岩画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民族文化向南发展的文化融合地带。经过历代文化变迁,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和造形体系。其中,安塞剪纸不仅保留了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和民俗,而且发展和形成了当代的民间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艺术造型体系。 剪纸,安塞人称窗花,其历史悠久,是民间靠世代口授心传,保留下来的一种民间美术。安塞剪纸在民间自然形成了家族沿袭的传授形式。20世纪70年代以前,安塞乡俗给儿子定亲有“不问人瞎好,只要手儿巧”的说法,就是要看女方裁剪衣服、鞋样、剪窗花的功夫。 中国北方古代剪纸中作为巫术活动性质“招魂”用的《抓髻娃娃》,在80年代安塞的老年剪纸艺人的作品中仍不少见。安塞的“瓜子娃娃”,也是作为巫术性质的活动贴在门楣上祈盼保护全家平安的。民谚有“天不怕地不怕,单怕瓜子娃娃一把叉(指双腿叉开往门口一站)”的说法。它最早见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舞蹈彩图和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社会黄帝族族徽“”(轩辕,即天鼋的“天”字),后见商代的青玉女佩,它把娃娃头上的抓髻变形为两只鸡。 安塞剪纸继承了原始图腾造形艺术,不少作品出现人首蛇身、狮身人首、鱼身人首以及鹰身狮首人面等,正是石器时代艺术的遗存。从民族公社内蒙阴山岩画《倒照鹿》到安塞剪纸的《倒照鹿》,可以明显地看出艺术造型的继承关系。 安塞剪纸还继承了汉代艺术风虎云龙、粗犷淳朴、夸张变形的大轮廓,继承了象旭日初升蓬勃而出的唐代艺术,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陕北东汉画像石《牛耕图》、《禽》,到安塞县的白凤兰的剪纸《牛耕图》、《禽》,可以明显地看出民间艺术造型的继承关系。 安塞剪纸的生产方式多以农村礼俗活动窗花、婚事、丧葬、祭祀等传统纹样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凡是喜庆的吉日,安塞人都忘不了剪窗花、贴窗花。一方面是红火热闹,增添节目的气氛,另一方面图个吉利。腊月天,婆姨女子聚到一起,为春节准备剪纸花样。即使是单身老汉,也要向村里的巧媳妇索取几张剪纸贴在窗上。谁家不贴窗花。会被人骂为“瞎眼窗”,是不吉利的象征。 剪窗花主要是妇女。安塞民歌《迎亲歌》中有一句:“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看谁家女子是否聪明灵巧有本事,总是要与剪窗花连在一起。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妇女剪花、绣花成了必修课。剪纸经济简便、美观实用。在这种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下,造就了一批剪纸艺术家,成为黄土文化的继承人。50年代,安塞剪纸以传统纹样为主要内容。到80年代,从应用范围到生产规模,从内容到形式突破了传统纹样程式,作者的视野在不断拓宽,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作品除保留有古代图腾中狮虎龙蛇等与其它物像结合的造型外,更多地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繁衍的呼唤,对人类自强不息精神的歌颂。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