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美术画乡”。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此题词:“堆彩成佛,终日叩拜”,令他顶礼膜拜的“佛”就是延川布堆画。布堆画,堪称陕西一绝。 布堆画,又叫布堆花,也叫摞花或拨花、贴花,流传历史悠久,是延川民间艺术中的珍品。它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由妇女们给孩子衣服打补丁演化而来,小孩子在会爬或初学走路阶段,裤子的膝盖,衫子的肘头最易磨破,需打补丁。一些心灵手巧,爱好美观整洁的妇女,对补洞生出一种新思路,即据洞口大小将补丁剪成适宜装饰的各种图形,选择宜于搭配的各色布,缝缀上去,获得一举两得之效。这种做法,不断自发传播,并由此得到启发,扩大了应用范围,逐渐应用于衣肩、衣兜、披肩、鞋头、裤脚,形成一种装饰新招数,于是不再局限于补破洞,而且图案花样也变多。巧妇们不仅给孩子做老虎帽、狮子鞋,而且选用各种吉祥喜庆图案,给新婚男女做布堆画枕头顶,有《鱼戏莲》《石榴见子》《胖娃娃》等,蕴藏着恩爱和睦、生育称心之意;也有做成《孙悟空》《小老虎》《小狗》,当作礼物送人,表示友谊和庆贺。这就是最初朦胧的布堆画。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妇女对美的认识领域进一步拓宽,竭力构思他们崇尚生殖繁衍、神灵保佑、吉祥如意的图画,揭示人类产生、生存以及发展变化的奥秘。80年代初,本县文化馆干部冯山云率先搜集、整理、研究民间广为流传的布堆画艺术,在此基础上立求创新,使这朵生根民间、隐居野外的珍异奇葩,大放光彩,引人注目。 布堆画最早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的相对不发达的物质生活方式的较为匮乏。一般都以农家自织粗布为原料,用染料高温柒制成各种颜色,再巧剪绸贴而成。题材广泛。 1992年,延川镇成立民间艺术开发研究中心。1994年6月18日成立延川县布堆画协会。协会坚持每年举办4~5期布堆画创作培训班,不断培养扶植艺术新人。此后高燕燕成为协会的台柱子,负责艺术指导。至1995年,会员增至40余人,创作出布堆画作品500余幅,并予以分类建档。
色彩艳丽至极,极具陕北风韵
它,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均以布头、布角作料,采用“浮雕式”的处理手法,层层堆积而成;具有半圆雕的感觉。通常采用民间喜欢的大红、大绿作底,以剪纸作纹样,用刺绣的色彩,组成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它,古老而纯朴,形象而逼真,布局井然,图案新颖,手法多样,栩栩如生。多采用象征、抽象的表现手法,富有想象和夸张。表现的内容大都是婚嫁喜庆,祝福贺寿。例如:牛郎织女、莲生贵子、鱼戏莲花、石榴赛牡丹等。过去,民间有这样的风俗:每逢婚嫁喜庆日,女方给男方一对绣花枕头,绿绿红红,表现开花结果;男方给女方一对布堆花枕头,堆堆垒垒,表示男女结合。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