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民歌等音乐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杨家村编钟的出土考证,至少已有6000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眉县民歌风格。其形式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孝歌、宗教歌等。 劳动号子分打夯号子、划船号子和山歌号子。打夯号子多流行于渭水以南秦岭以北;划船号子流行于渭水流域。其特点是一领众合,词根据劳动形式和内容的不同随意变化,句式整齐划一,节奏铿锵,具有统一步调,鼓动加油的作用。山歌号子有大小之别,大号子用虚词演唱,小号子则加以少量歌词,二者只是在劳动小憩间隙演唱。典型的有齐镇积谷寺村、营头沙坡村的“拉猪号子”。 山歌歌词多为即兴演唱,同一曲调可随意填入不同的词,一般七字成句,四句为段,内容十分广泛,有独唱者,有一领众唱者。以方言入歌,泥土气息浓郁,演唱多以虚词做陪衬,音调悠扬,尾音绵长,情真意切,妙趣横生。横渠、营头等地演唱的《九道场》《烧洋烟》是其代表作。 小调在本县流传范围较广,既有全国流行的《绣荷包》《卖饺子》等,也有省内流行的《兰玉莲担水》《扬燕麦》等,还有本乡本土流行的《玉歌》等。其内容十分广泛,有表现现实生活的,有揭露旧社会人民受压迫、受欺凌、受剥削悲惨境遇的,有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有传授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各种知识的,有表现节日游戏与民间风俗活动的。曲调优美流畅,节奏顿挫分明,词曲调相对固定,适合反复歌唱。 孝歌是民国中期由商州传入本县的一种丧葬祭祀歌曲,在横渠响泉、小法仪黑峪、羊仓堡、金渠年家庄等地盛行。全部表演以唱开路歌始,至还阳歌终,从黄昏开唱到翌晨结束。演唱时以锣鼓伴奏,其音乐特点是唱则不敲,敲则不唱,唱时弱击,节奏自由,动作大方。保留曲目有《二十四孝》《十二月花》《劝善歌》《十杯酒》《十柱香》《五更鸟》《开财门》等。 宗教歌是进行宗教活动时演唱的歌,本县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均有其各自的宗教歌曲。尤以天主教为最,常兴郭何教堂组织唱诗班,并配有全套西洋乐器伴奏,声势颇大,此类歌曲一般只在教内演唱。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