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剧种之一。属西北五省地方戏,清、民时期十分兴盛。从古戏楼遗址调查,全县有百余处,大多建于清末和民国初,今残存者有城隍庙、南庄、苏家、卞坡等处戏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秦腔进入鼎盛时期。 清时麟游就有河西水井村冯学染,上庄村田仲兰自行组合的秦腔班社。民国时期,有旧县城赵士杰、北乡李文锦秦腔班社。班社负责人称箱主,主持“全戏”(即招聘演员),箱主为甲方,演员为乙方,推出代表或领班(团长)签写契约(如合同),其内容有演员角色分工,演出台数或时间,收入分配等。演出以庙会和城乡骡马会(交流会)为主,还有绅士祝寿及其它纪念活动包场。麟游人民生活贫困,唱戏多以庙会公产包场,直到解放后,县人民剧团组建,才开始售票演出。演出的传统剧目有《五典坡》、《甘露寺》、《蛟龙驹》、《访苏州》、《三元征北》、《四进士》、《闯宫抱斗》等25本,折子戏有《伍员逃国》、《临潼山》、《杀狗劝妻》、《详状》、《激友》等,演出的现代剧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自编的《新来的老石匠》、《谷城会》。《新来的老石匠》1976年代表宝鸡市参加了陕西省戏曲会演,并录像向全省播放。1964年麟游县剧团学习“乌兰牧骑”精神,贯彻“农村第一,小型第一。实行一团多队,为山区群众服务”的方针,成绩显著,1965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乌兰牧骑”式的先进集体。副团长李继成,演员魏登义、贾继臻等都先后获得奖励。1989年参加了省“农行杯”秦腔中年演员大奖赛,获三等奖。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