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是由民歌这一“母体”向曲艺、歌舞、小戏衍化而又“母子并存的表演艺术”。如《走西口》,既可作为民歌清唱,也可以加以伴奏坐弹坐唱,还可按角色分工(一丑一旦)彩妆登台作小戏演出,或者分角色行当如旦、生、花脸等表演《刘家庄》、《方回姐》等中型剧目。据府谷县民间艺人们讲,二人台在清同治年间已在府谷一带流行。 当时,此地已出现了甄观灯、丁荷包银、蔺铁、孙银鱼、王管儿、丁怀义等名艺人。二人台正是依赖于这些民间艺人和艺人班,世世代代继承发展下来的。至清光绪年间,府谷、神木等地已有二人(一丑一旦)身着彩装,手执霸王鞭、扇子或彩绸等道具边舞边唱的表演形式。表演时两人既可载歌载舞,又可亦说亦唱表述故事。当故事中人物多时,则由丑角分别模仿,俗称“带鞭戏”或“模帽戏”(意为丑角抹去毡帽,临时改扮)。辛亥革命后,形成了二人分饰人物的“硬码戏”(亦戏文戏)。至此,二人台就形成了一个既有民歌清唱、二人对唱、走唱、歌舞,又有小戏和坐唱曲艺等多种表演形式并存的艺术品种。二人台主要流行于陕北、晋西北、内蒙古西部的三省区相邻的广大地区,通过艺人们不断的发挥创造,在文化交流、商贸交往、相互联姻、人口迁遗等活动中推广、普及,使二人台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特点是体现陕、晋、蒙混合文化色彩及江浙南方文化、中原文化等参入的综合民间文化品种,也是多种表演形式共存一体的范例。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