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管子,俗称“咪咪”。为道士(醮师)超度亡灵吹奏哀乐之用。清乾隆年间方庄文厚福考取“道官”,主持元基殿法事,设乐班7个,40人。悼念亡魂,设坛斋醮。道士着黄、黑、蓝色道袍,束戴顶冠七星仙额。法器道具有朝笏、雷尺、法剑、铜铃、木鱼。一般丧葬道场,有诵经、扬幡、招魂、迎水、观庙、早晚朝、过天桥、撒花弥、倒方杆、起柩、送葬等。成规醮、起落醮、站灵醮,坐、行、舞乐均以管子为主,配以长笛、锣钹云鼓,综合演奏。主要曲牌有“哭长城”、“绣八仙”等。声调低哀,如泣如诉,触景生情,催人泪下。解放初,全县有醮师班15个。由于宣传破除封建迷信,严厉查禁法事道场活动,管子乐濒临失传。 “管子”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传统乐器,在省市区域较为少见,在我县流传约200余年,为道教“斋醮”在民俗信仰活动中祭祖祀神所使用的主要乐器,一般由“醮士”用约15厘米长2厘米粗的竹管作管体,用小芦苇管加工成口哨,插入管体。管体上面设7孔,背面设1孔,共8孔7音。 管子乐在道场祭祀中,分行乐、坐乐等表演形式。吹奏时分独奏或3—4人合奏,节奏平缓,音调低沉委婉,配以长笛,悠扬动听,如泣如诉、令人潸然悲凄。 流行的曲牌有祭灵、菩萨登台、西方传、绣八仙等10多首。1986年在收集整理民族民间器乐过程中,我县民间艺人杨占才、杨占奎兄弟吹奏的“绣八仙”典牌被选录《中国民间音乐·陕西民间器曲乐卷》内,同年年底,县委宣传部、文化馆组织举办全县民间器乐调演大会,有8名老艺人登台演奏。 现健在的彭公方庄村道场艺人文东来,从1985年以来,多次组织带领其醮班成员,积极参与表演,为抢救发掘流传于我县民间的这一古老而独特的文化艺术遗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7年,道场音乐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人文东来也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