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迷胡又称曲子、走马。华县与华阴县是这一剧种的主要分布地区,故又称二华曲子。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就已迅速发展,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却遭到封建统治者的压制和摧残,甚至下令禁演。于咸丰年间(1851—1861)才又复振于二华。迷胡戏多以业余性质的演出团体在民间活动,当时华州的著名艺人有“月月红”、“紫寅娃”、“赛武吉”等。民国初年,东阳江村的曲子班民乐社,享名于华县、华阴,曾受聘于渭南县固市等地传艺。民国二十四年(1935),华县与华阴的迷胡班社曾进西安演出。抗日战争前后,有名的迷胡艺人有演青衣的张宝、杨宝、史生华,演小旦的“黑牡丹”、“白牡丹”、“小德娃”,演花旦的卜山、丑娃,演须生的天命、宝来,演小生的双喜,演丑角的五子,演老旦的平安、科举,还有以清唱出名的“先生旦”、安汉成、党文祺等。当时,老官台、北沙、南沙、东阳江村、田村、胡村、白家河等村都是有名的曲子戏窝子。 解放后,迷胡戏得到进一步发展。1957年4月,省文化局组织14个县的百余名迷胡老艺人在华县观摩演出,极大促进了迷胡戏的振兴。华县业余迷胡剧团纷纷成立,极盛时期,各乡镇、村堡有业余演出团体30多家。 迷胡剧的内容和题材,绝大部分是人民自己的生活和愿望,剧目中以生活小戏居多,大本戏少,宫庭戏更少。流行的传统剧目有《四岔捎书》、《张连卖布》、《张古董借妻》、《两亲家打架》、《狐狸缘》、《铁角坟》、《三进士》、《寡妇验田》等。 迷胡拥有百多种表现不同感情的曲子,这些曲子都来自民歌民谣。唱腔虽有格式、规律,但可以随着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感情而自由运用。一般唱词可以随便换调,不受“板眼”的限制,显得自然、流畅,加之音乐活泼、明朗、轻松、易于抒情,因而适于表现现实生活。华县各地业余迷胡剧团曾上演过现代戏《大家喜欢》、《梁秋燕》及自编自演的现代戏《嫁妆风波》、《秦龙锁蛟》、《仙女游华州》、《两口顶嘴》等。
编辑:秦人
|
|
|
|
|
|